七一社區        注冊

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就考試招生改革總體方案答記者問

鄧 暉

2013年12月06日08:1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高考、小升初,怎麼改?

●高中階段“一門一清”,考兩次記最好成績

●高考將減少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

●“一市一案”,破解19個重點大城市“擇校熱”

●“缺什麼補什麼”,3至5年全面改善貧困地區薄弱校辦學條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其中,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校長教師輪崗制等熱點問題受到群眾普遍關注。

12月5日,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根據全會部署,教育部已經完成制定考試招生總體方案,即將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並就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招考改革: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招制度

【焦點】

“這次頂層設計是我國教育考試招生制度系統性綜合性最強的一次改革。”劉利民透露,近期教育部已完成制定考試招生的總體方案,即將就小升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考和高考改革辦法等多個配套方案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並在修改完善后印發實施,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基本模式﹔健全考試與招生相對分離,學生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人才成長“立交橋”。

記者:這次“小升初”的制度設計中將如何破解“擇校熱”?

劉利民:按照《決定》提出的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要求,辦好每一所義務教育學校,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近日,教育部已經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即將印發。在合理劃定入學范圍、有序確定入學對象、規范辦理入學手續、全面實施陽光招生、不斷減少特長招生、大力推進均衡發展,實行學區化辦學等方面對各地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相對來講,擇校問題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比較突出。我們也加強分類指導,擬專門就19個重點大城市義務教育規范入學工作提出指導。堅持一市一案,要求各市要抓住主城區、抓好熱點學校、抓住關鍵環節、抓實重點時段,完善相關政策,提出有針對性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攻堅克難,努力破解擇校難題。

記者:初中升高中如何設計?高中學業水平評價又該如何體現?

劉利民:要適應推進素質教育需要,建立健全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鼓勵各地積極探索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為依據的招生方式,完善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辦法。

要健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要增強考試的統一性和嚴肅性。考試內容主要考察學生高中學業完成情況,促進學生學好每門課程,身心全面發展,分別採用合格和等級方式來呈現考試成績,不再百分制,避免“分分計較”,這也是個導向。每一門課程學完即考,這叫“一門一清”,避免畢業時,一次考三年學習的內容,增加了學生壓力。我們要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一門課程可以參加兩次考試的機會,同時計最好的成績。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志向和優勢,自覺選擇部分等級性考試科目來參加考試,鼓勵學生個性發展,並減輕考試競爭壓力。

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客觀真實准確地記錄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情況。著重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活動,建立健全公示等誠信機制,確保材料的真實可靠。實施這一點,大家不是沒有顧慮,校長們也有顧慮,綜合素質評價怎麼評,這個學生好還是不好,一個班學生這麼多,怎麼評出一個優良中差。按現在有些地方實行的情況就是寫實性的。這個孩子做了什麼,學了什麼,要記錄下來,給招生的院校作為參考。

記者:高考改革的思路是什麼?

劉利民:要改革統一高考,要建立普通本科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機制。改革的重要基礎,是統籌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各自的功能定位。在建立健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的基礎上,減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設置考試科目。增強考試內容的綜合性,側重考察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外語科目,一年多次的社會化考試,學生可自主選擇考試時間和次數,使外語考試、成績、表達和使用更加趨於科學合理。

基礎教育:更關注農民工子女教育

【焦點】

劉利民強調,今后教育改革將以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為目標,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配制,“堅持普惠性,兜住底,保障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孩子都有學上﹔體現傾斜性,保基本,使每一所學校都要達到基本的辦學條件﹔促進均衡性,縮差距,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

記者:之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布局調整曾引起很大爭議,后來政策有所調整。在這個問題上會有何新政?

劉利民:我國東、中、西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這給我們教育帶來了很大的不平衡,各地學校千差萬別。目前教育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制定了全面改善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促進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的意見,這個意見已報國務院同意,將於近期印發。將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用3到5年的時間,使這些地區的學校達到基本辦學標准,滿足基本辦學條件。同時改善學校生活設施,辦好必要的教學點。

記者:現在不少地方中學班額太大,尤其是縣城中學生源較多,鄉鎮中學生源較少。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劉利民:這主要是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甚至有些地方的教育資源不足造成的。逐步解決和消除大班額現象,要適應城鎮化發展的趨勢,充分考慮區域內學生的流動、人口出生和學齡兒童變化等情況。科學規劃學校布局,充分利用已有的辦學資源,在必要的情況下通過新建、擴建和改建,對縣鎮義務教育學校進行改造。要加強新建住宅區的配套學校建設,對教育資源較好的學校的大班額問題要擴大資源的輻射,合理分流學生,對大班額現象嚴重的學校,要限制其招生人數。

記者:說到適應城鎮化發展趨勢,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至關重要。一方面是隨遷子女,另一方面是留守兒童。

劉利民:我們要更加關注農民工子女。

對於隨遷子女,要按照《決定》戶籍改革的相關部署,區分縣鎮、中小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不同情況,對做好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工作分別提出要求。隨遷子女特別集中的地方,要擴大公辦學校的容量,鼓勵社會力量辦學,購買民辦學校服務,滿足隨遷子女入學的需求。特大城市要結合城市發展規劃,人口控制目標和教育的承載能力,穩步有序地安排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就學。還要指導各地進一步做好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高考的政策銜接。

對於留守兒童,要優先滿足留守兒童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留守兒童營養狀況、保障留守兒童交通需求、加強留守兒童受教育的全程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這些措施都很有針對性。因為留守兒童最缺乏的是親情,教育部門要聯合共青團、婦聯組織、關工委系統等一起做好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和服務工作。

記者:此前征求意見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被稱為“史上最嚴減負令”,這麼多年都沒減下來的負擔,這次能減下來嗎?

劉利民: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並兩次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擬擇期印發。但這只是改革的一個環節,減負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我注意到,最近某一個地方提出減負,小學生一二年級不學英語了,結果家長說,你不教,我送孩子上外頭學去。沒有家長理解和支持,負擔還是輕不了。要引導廣大家長轉變教育觀念,理性擇校,不要盲目地報班,避免出現“學校減負,社會增負”“教師減負,家長增負”的現象。

要組織督察巡視,重點對學生課業負擔較重、舉報多、群眾反映強烈的省份進行督察巡視﹔加大懲處力度,教育部、各省市分別設立舉報電話和曝光平台,接受群眾舉報﹔同時開展課業負擔的監測,2014年,對各省所有地市學生課業負擔進行量化排名,並把監測結果向社會公布﹔還將把各地的減負工作開展的情況,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評估認定等工作挂鉤。

教師輪崗:“保峰填谷”,把教師從“學校人”變成“系統人”

【焦點】

劉利民強調,未來將建立教師隊伍管理的約束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激勵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讓優秀教師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優化教師隊伍的總體結構,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實際教育教學能力,滿足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

記者:“終身從教”是不是說一旦成了教師,就可以一直留在這個隊伍?

劉利民:開車需要有駕照,教師得有教師資格証。我們提出,“國標、省考、縣管、校用”,就是國家制定標准,各省市組織考試。教師隊伍由縣裡來管,而由學校來用。但光考還不行,不僅僅是考察知識結構,還考察教學能力,能不能適合教學。而且即便發了資格証,也不代表可以終身從教,我們還有后續的教師資格定期注冊制度。中小學教師資格實行五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冊,考察三個要素:一是師德有沒有問題,一票否決﹔二是教學工作量完成得怎麼樣﹔三是在崗的進修、學習,教師五年內要有360學時的培訓,保障教師隊伍不斷地提高,不斷地學習。定期注冊不合格或逾期不注冊的人員,不得從事教育教學工作。

記者:不少農村學校師資力量不足,這方面會出台哪些舉措?

劉利民:合理配制教師資源,啟動統一城(鎮)鄉的教師編制標准,並對村小和教學點予以傾斜,這個政策正在擴大試點。我們要改善教師資源的初次配置,採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和志願者到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在核准崗位結構比例的時候,高級教師崗位要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

另一個是要提高待遇,實施鄉村教師的生活補助。有些地方,青年教師下村去,他們村裡的一個沒有大學畢業的勞動力出去打工都比他掙錢多,這個待遇很難留得住人。今年國家實際上已對在連片困難地區的鄉村學校和教學點工作的教師,實行了工資傾斜政策,設立了專項的資金給予生活補助。上個月,我們已經把今年的這筆錢撥下去了。我想明年會有更多的地方啟動這項政策,讓我們貧困地區的農村中小學教師受益。

記者:不少人認為“擇校就是擇師資”。從這個角度看,如何落實“校長教師的交流輪崗”?

劉利民:大家都說“擇校擇什麼呀?擇老師,擇校長”。實際上就是這樣。所以,教師不流動、校長不流動,就會形成一個重點校。

我一直在強調好的校長、教師可以流動一些,帶動普通校的提升。這不是“削峰填谷”,是“造峰填谷”或者叫“保峰填谷”。也就是說,好的學校不能由於這些教師和校長走了而降低水平﹔差的薄弱校可以通過教師和校長流動,提升品質。此外還要對農村學校在職稱上給予傾斜。

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改革教師職業的從屬。要促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落實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的校長教師交流意見和配套工作措施。力爭3至5年時間,實現縣域內的教師校長交流的制度化、常態化,率先實現縣域內教師校長資源均衡配制,逐步在更大范圍內推進,整體提升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建立“縣管校用”這種義務教育教師的管理制度,把教師由“學校人”變成“系統人”,這樣就為校長和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提供了制度保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