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加強自身能力建設 
為鑄就人民健康夢保駕護航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 高雷

2013年11月21日16:2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人民網記者於凱 攝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人民網記者於凱 攝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正式組建成立於2002年1月23日。11年來,中國疾控中心經歷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經歷了重大疫情處置,逐漸認識和確立了公益性和專業技術性兩個基本性質特點。中國疾控中心建設與發展現狀如何?新時期將如何應對公共衛生的新挑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近日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記者:中國疾控中心在全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中處於什麼地位?疾控中心建設與發展現狀如何?

王宇:今年是我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立60周年,也是我國疾控體系改革的第10個年頭。2012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成立10周年之際,對工作進行了全面的梳理,總結了成績、經驗和不足,也展望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可以說,中國疾控中心經過10年的發展建設,在國家重點支持下,經歷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如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雲南彝良地震、四川蘆山地震抗震救災,舟曲泥石流救災防疫、福島核電站泄漏事件危害評估﹔經歷了重大疫情處置,如非典、H5N1禽流感疫情、H1N1甲型流感、四川資陽人感染豬鏈球菌疫情、新疆輸入性脊髓灰質炎疫情、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食品、藥品安全事件處置,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一系列經濟社會影響大的公共衛生相關事件。在這些經歷中,國家疾控中心逐漸認識和確立了公益性和專業技術性兩個基本性質特點。這一認識,現在也成為了全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管理和專業人員的共識。在這種共識基礎上,國家疾控中心與全國同行有著非常密切的合作與溝通交流,國家疾控中心起著技術支持、指導和聯合行動的國家隊作用,共同承擔著全國健康促進、疾病預防控制的任務。在諸多工作中都取得了突出成績,也越來越為公眾所認可。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中國疾控中心在人才培訓、科研能力、基礎建設等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對內、對外培訓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業務骨干﹔成功構建了以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控中心等合作為核心,以周邊國家合作為重點、以發展中國家合作為基礎,探討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模式的國際交流合作平台﹔以科研推動疾控建設,中國疾控中心在國家確定的艾滋病、結核病和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中,是作為全國疾控體系實施防制工作的技術牽頭者,負責疫情監測、防治策略和技術方案的論証和制定﹔建成了世界上唯一的、基於互聯網的最大規模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個案報告系統,並已安全可靠高效運行了10年,使我國衛生主管部門具備了實時了解全國重點傳染病發生情況的能力﹔在新址一期工程建設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群,可以同時分別開展呼吸道、腸道和經血傳播的病原微生物新發傳染病的研究。

中國疾控中心成立10周年時,邀請國家級公共衛生機構國際聯盟(IANPHI)作為第三方機構對10年來的發展進行獨立外部評估,評估報告稱:我們應當祝賀中國政府支持和資助中國疾控中心的建設,使其在過去10年中成功實現了許多國家要花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發展。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疾控體系改革和我國政府投入疾控建設所取得的成功。

記者:新時期,面對新發和再發傳染病的不斷威脅、慢性病負擔的日益加重、環境對健康的影響等諸多挑戰,中國疾控中心如何應對?

王宇:在新的時期,我國正面臨著疾病譜的重大改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為威脅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但是新生、再發的傳染性疾病同樣還是對社會構成重大威脅,並容易造成社會的恐慌,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中國疾控中心也正在不斷通過自身能力建設,加強對全國疾控體系工作的指導以積極應對復雜局勢。我國在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國家免疫規劃從原來的5苗防6病擴大到14苗防15病,5歲以下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降到1%以下,被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認定為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疾病控制的典范,2012年我國疫苗可預防疾病總體降到歷史最低水平。

在應對新發和再發傳染病方面,在國家衛生計生委有關司局的指導下,我們正在開展新發傳染病防控戰略研究﹔組織、協調、制定重要新發傳染病應急預案、防控技術方案、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等技術文件﹔加強監測系統建設,正如剛才所說,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達到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實時報告、實時分析,在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基礎上,建成以時空分析為基礎的傳染病自動預警系統,可以對重要傳染病疫情和聚集性病例進行早期探測、早期發現和早期控制﹔不斷加強實驗室能力建設,以流感為例,已建成包括409個網絡實驗室和554家哨點醫院的流感監測網絡,而且我中心病毒病所的國家流感中心也成為全球第5個流感參比實驗室。在今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國的流感實驗室網絡迅速響應,國家疾控中心很短時間分離出病毒,成功研制出實驗室檢測試劑並配發各地使用,為疫情控制發揮了關鍵作用。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主要是與人的社會行為、生活方式有關。在我國快速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下,人們生活方式也發生著快速顯著的變化,影響著健康狀況,特別是造成各種慢性病的大量快速增加,成為了我國主要的疾病負擔。為了打好數據基礎,我們開展了全國死因監測、慢性病危險因素監測、慢性病能力調查與評估等工作,掌握全國慢性病及危險因素流行和變化趨勢,同時組織協調開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山東減鹽項目、腦卒中項目,積極推動慢病示范區工作。通過大量研究實踐認識到,為了健康的目的改變人的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單純依靠宣傳和健康教育,效果非常有限。現在正在對慢性病的防治技術重點與社會學專業知識整合,是這一領域新的發展動向。

針對各種健康危害因素,我們也開展了相應的監測和研究工作。

記者:近年來,由於各種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疾控工作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面對如此的嚴峻挑戰,中國疾控中心是怎樣以實際行動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的?

王宇:在國家衛生計生委的統一領導下,中國疾控中心建立了專門的衛生應急現場處置隊伍。目前共建有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隊、突發中毒事件應急處置隊,核和輻射突發事件衛生應急隊共3支國家衛生應急隊伍。裝配有應急指揮車輛、移動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核和輻射衛生應急監測平台等先進的可移動現場工作裝備,具備在極端災害情況下能夠第一時間開赴現場,並在現場依靠自身后勤補給開展實驗室檢查、現場調查處置等一系列技術性和指導性工作。2010年玉樹地震后,就是靠我中心的應急裝備實現了在震后第一時間建立戰地實驗室並開展工作,開創了移動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在世界高海拔地區工作的先河,也為保障災區公共衛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

應急做得好,關鍵在平時。我們盡量在未發生突發事件時做好應急准備,通過加強衛生應急能力建設不斷提高衛生應急相關現場和實驗室技術水平﹔編制並根據需要及時更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應急預案,今年開展了一次人員和設備的內部演練活動﹔開展24小時不間斷監測工作,並安排專人對來自該監測系統的信息,以及通過媒體檢索的信息、其它途徑報告的信息、國際組織通報的信息等進行每日風險評估工作,對於重要信息開展每月風險評估和專題風險評估工作﹔通過制定技術指南、開展專業培訓、現場督導調研等方式加強對各級疾控中心和基層有關公共衛生機構的技術支持。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中國公共衛生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疾控中心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參加到國際公共衛生救援行動中,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例如:2012年柬埔寨發生不明原因疾病后,按照柬方的請求和外交部、原衛生部的安排,我中心迅速派出流行病學和實驗室檢測專家攜帶相關儀器設備赴柬埔寨,很快幫助當地明確了病因,培訓了當地醫療衛生專業人員,順利的完成了對當地疫情處置工作的援助任務。為了積極參與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的國際聯合行動,我們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疾控中心合作支持中心和省疾控中心的專家赴非洲的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和亞洲的巴基斯坦,與國際專家一起開展工作。

可以說我們的疾病預防控制專家隊伍是一支面向群眾健康,實施政府公共衛生服務職責的優秀隊伍,聽從指揮、有奉獻精神、講求聯合協作、吃苦耐勞、善長基層工作,是我國廣大群眾健康的保護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高雷、姚奕)
相關專題
· 綜合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