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鮑曉倩
深秋的北京,總會有幾天湛藍湛藍,和金黃的樹葉交織出令人心醉的美景。擁有更多藍天,是每個普通人的期許,更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生態文明理念正加速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我國正向“美麗中國”的目標努力進發。
硬措施力破“霾伏”
地處北京、天津、石家庄3地中心的河北省保定市街頭,運行著1260輛LNG新能源公交車,每年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3萬噸﹔4月,保定市公交車、出租車油改氣工作全部完成,每年將減少有害氣體排放6000噸。清潔能源公交,成為這個古老城市最年輕的“風景”,這也是各地努力找回藍天眾多舉措的“縮影”。
從京津冀、東北到華東,霧霾席卷大半個中國,最嚴重時143萬平方公裡陷入“霾伏”,影響人口多達數億。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時間,但讓老百姓早日呼吸清新的空氣是民心所向,找回藍天隻爭朝夕,必須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新措施相繼推出: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防治大氣污染10項措施﹔國家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新一輪大氣污染治理的“亮劍行動”正式拉開帷幕,明確提出了5年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的目標﹔京津冀等地也相繼發布地方版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或方案。
事實上,涵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等13個重點區域的大氣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可謂“史上最嚴”——國務院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立下大氣污染防治“責任狀”,若考核不達標將被環保部會同組織部、監察機關等“約談”並追究責任。治理大氣污染從健全干部選拔任用和考核評價體系入手,最終目標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和美麗中國建設……
尋求綠色發展之路
在江西新余這座南方小城,全市的垃圾處理從收集、分類、轉運到處理,全部由湖南永清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業來完成。
“永清環保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覆蓋了大氣、水污染、固廢等產業領域,集投資、設計、建設和運營於一體,可以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直接為地方政府提供綜合環保服務。”永清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申曉東表示,依靠優先發展環境服務業,環保產業自身正加快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節能環保產業也正在為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貢獻力量。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產業是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更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突破口。今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防治大氣污染10項措施時,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今年7月12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部署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政策利好不僅表明環保產業正式進入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主戰場,也給各地環保企業鼓足了勁。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體現了我國轉型發展的決心。不再以GDP論英雄,在環境污染的倒逼機制下,積極尋求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各地主動、自覺的選擇。
以河北省為例,河北產業結構偏重,鋼鐵、建材、石化、電力等“兩高”行業集中,粗鋼產量超過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必然加大資源環境的壓力。河北省出台的《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提出“5年削減6000萬噸”鋼鐵產能,這意味著全省要在不增加1噸鋼鐵產量的前提下,砍掉至少20%的產能。據業內人士測算,河北淘汰6000萬噸鋼鐵產能,相當於減少標煤量4306萬噸,可減輕全省二氧化硫的排放量10%左右、煙粉塵排放量15%左右。“斷腕之舉”帶來的效果十分可觀。
不僅是河北,全國各地在轉型升級上競相出招。山西將淘汰壓縮焦炭產能1800萬噸,內蒙古將淘汰水泥落后產能459萬噸,山東將淘汰煉鋼產能2257萬噸……
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在同一片天空下,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奮斗。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全社會群策群力,把對環境問題的熱切關注,轉化為投身環保的熱情行動。
“我為祖國測土壤”、“我為祖國測污水”、“我為祖國測空氣”……微博上由公益環保組織發起的一系列環保活動吸引了眾多熱心網友的參與,引發了全社會關注,這些活動將個體的“我”和屬於全社會的“環境”緊緊聯系在一起。
北京老人張祥60歲開始從事環保公益活動,他堅持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北京大大小小的河道和排污口。他發現“即便是密雲水庫,也遭受到周邊垃圾填埋坑、企業偷排危險廢棄物和居民生活污水的威脅。”記錄,發現,呼吁,努力讓更多的人關注北京的河流,張祥視為己任。
黨的十八大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令人欣喜的轉變正在發生:公民逐漸開始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切實履行好呵護環境的責任,自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養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美麗中國人人共享,同樣人人有責。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