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趙正永為《往事如煙——劉端棻紀念文集》寫序言:記住往事

2013年11月07日14:50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記住往事

我來陝西工作后,一直在深入了解學習陝西的歷史。陝西的老同志很多,他們為中國革命和陝西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曾經作出過重大貢獻。但隨著時光的流逝,今天人們對他們中的一些同志認知漸漸模糊了。劉端棻同志就是其中之一。

劉端棻同志是河北人,1937年底奔赴延安。他在陝北工作生活12年,始終獻身於陝甘寧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教育事業。他先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教育廳、魯迅師范、關中師范、延安師范、邊區師范、子長中學和延安大學工作或擔任領導,為陝甘寧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教育作出過突出貢獻。其間,他還作為習仲勛同志的助手創辦了陝甘寧邊區第二師范學校。習仲勛同志生前為該校校史的出版寫過一篇序言,他寫道:“創辦二師的劉端棻同志,不受舊教育框框的束縛,堅持馬列主義立場和觀點,從實際出發,白手起家,艱苦創業,輾轉陝甘,依托農村,因陋就簡,堅持辦學。以后歷屆校長也是這麼做的。實踐証明這是完全正確的。”這是老一輩革命家對劉端棻同志的高度評價。

新中國成立后,他繼續在陝西宣傳教育戰線工作,曾擔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副校長和西北大學校長,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部長、中共陝西省委黨校副校長、陝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西北大學是我省一所歷史悠久的大學,劉端棻擔任副校長、校長長達12年,曾對學校的改造和重建作出過重要貢獻。

1992年12月,劉端棻同志因病去世。當我和一些老同志談起他時,大家都還深情地回憶起和他在一起的時光、相處點滴事。我們紀念他,有兩點不可忘懷:

第一,歷史不可忘記,今天的教育是我們黨創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教育的延伸和發展。

過去的歷史不能忘記,革命的歷史不容磨滅,我們的今天都是從昨天走來的。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應該是過去教育的延伸和發展。眾所周知,我們今天的文化教育事業有幾個主要傳統,除了中國古典文化傳統、“五四”新文化傳統和蘇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外,在革命文化教育傳統中以陝甘寧邊區文化為代表佔有重要地位。當年一大批我們黨在延安創辦的學校,成了全國解放后一些大學的前身,也成了我們國家一批骨干、知名大學的源頭,為今天的中國教育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歷史動力和精神養料。我們省的同志和教育工作者應當十分珍惜和認真研究,繼承、弘揚這一段歷史和傳統。劉端棻同志是陝甘寧邊區教育界一位重要人物,研究這一段歷史,我認為,必須要了解他。

第二,黨中央和全國熱血青年成就了延安熱土,使之成為革命聖地。

我常想,當年在黨中央毛主席領導下,不僅陝西本地的同志,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志,成就了延安這個革命聖地。20世紀的陝北黃土高原,偏僻而貧瘠。當時延安這片熱土,為什麼會成為全國人民和熱血青年心之向往的地方?正是因為有了黨中央、毛澤東同志,因為有了人民軍隊,因為有了忠誠於黨和解放事業的陝西人民、延安人民。由此形成了歷久彌新的延安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體現在當時為了共同革命理想信念來自五湖四海的“延安人”身上,他們舍棄小我、獻身大義,大開放、大融合、大進取,從而匯聚起了中國革命的強大洪流。劉端棻就是這麼一位並非生於斯長於斯、但甘於將熱血與汗水奉獻於斯的“延安人”。今天我們緬懷像劉端棻這樣為黨的事業奮斗終生的老同志,重在從他們身上吸收正能量,作為自己講黨性、重奉獻、正衣冠的一面好鏡子。他們身上凝聚的延安精神不朽,他們為建設陝西、建設新中國忘我奮斗的革命歷程永遠值得我們銘記!隻有繼承和弘揚這種精神,我們才能更快更好地為實現建設“富裕陝西、和諧陝西、美麗陝西”的奮斗目標而努力!

西北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紀念劉端棻同志的文集,這很好。通過紀念他,重溫陝甘寧邊區紅色教育的光輝歷程,有助於我們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砥礪前行,三秦大地會更加富裕、和諧、美麗。本書名為《往事如煙》,我希望我們要常記革命時期的往事,常記延安時期的往事,常記那些曾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作出過貢獻的人們。窯洞油燈之光、小米芬芳之香,念之使人眼前光明、心中香甜,往事並不如煙,前賢風范久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