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採船在察爾汗鹽湖開展作業。記者 張小影攝
堅持“生態立省”發展戰略,青海工業走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怎樣轉型升級?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來到格爾木市。
格爾木市地處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腹地,總面積12萬平方公裡,據說是全國轄區面積最大的市﹔是迅速崛起的新興工業城市,工業在全市經濟發展中居於主導地位﹔境內有著名的察爾汗鹽湖,素有“鹽湖城”之稱﹔因為有鹽湖,這裡是國家級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主戰場。
談到工業轉型升級,格爾木市市長羅保衛熱情地建議我們去看兩個地方,一個是光伏電站,格爾木有全國最大的單體光伏電站。另一個是鹽湖。“說起鹽湖,許多人就想到鉀肥,那是以前,現在不一樣了。那裡的金屬鎂一體化項目,看了以后會非常震撼。”
成片成片的光伏電站
汽車在公路上疾馳,路兩旁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戈壁荒漠。從市區出來沒多長時間,在路旁的戈壁灘上,我們看到了光伏電站,一片又一片。“這裡就是光伏產業園了。”格爾木市能源局局長劉新平說。
“光伏產業園佔地面積多少?”“那可大了。已經建成電站的有40平方公裡,近期規劃用地160平方公裡,遠期規劃用地475平方公裡。這裡都是戈壁灘,荒著也是荒著,做光伏電站正合適。”
汽車離開公路,進入園區道路。經過幾處光伏電站,我們來到黃河上游水電開發公司所屬的光伏電站。“這是全世界最大的單體光伏電站。”站在觀光台上,光伏電站站長楊磊自豪地介紹說。我們看到了一大片電池板。據介紹,這個電站總裝機容量300MWp,一期裝機容量200MWp,二期裝機容量100MWp,電站由287個晶硅電池組件子方陣組成,每個子方陣由4440塊電池板組成,共計127萬多塊電池板,像一片藍色的海洋。電站佔地8.1平方公裡。我們曾做過光伏產業專項調研,在全國各地看過許多光伏電站,但從沒見過這麼大的光伏電站。
在電站的中心控制室,我們看到了平滑的發電曲線,“這種發電質量最受電網歡迎。”楊磊介紹說。
格爾木市發展光伏發電有兩大優勢,一是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時數在3200至3600小時之間,年總輻射量可達7000至8000兆焦耳/平方米,為全國第二高值區﹔二是地域遼闊,大量戈壁灘閑置,正好用於建設光伏電站。此外,並網條件良好。目前,全市已經實施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25個,建成並網24個,實現安全並網發電573兆瓦,佔青海省57%。
“我們利用了資源優勢。更重要的是,這是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沒有對資源環境帶來破壞。”羅保衛市長自豪地說。
打造“鹽立方”
察爾汗鹽湖是我國最大的鉀鎂鹽礦床,鉀、鈉、鎂、鋰總儲量佔全國第一位,資源綜合利用是一個重大課題。舉個例子吧,這裡是我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但生產鉀肥的副產品——廢液老鹵如何處理一直是個難題。老鹵中富含鎂,金屬鎂一體化項目由此提出。
兩年前,記者曾到青海鹽湖股份公司採訪。辦公室裡,公司副總裁謝康民指著牆上的挂圖介紹金屬鎂一體化項目:以金屬鎂為核心,以鈉利用為副線,以氯氣平衡為前提,以煤炭為支撐,以天然氣為輔助,在鹽湖地區構筑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鹽化工、煤基化工、天然氣化工、有色及冶金多產業間融合發展。當時的印象是,這是一個重大的循環經濟項目,意義非同小可,但難度也很大,需要巨額投資。
這次到鹽湖,在如火如荼的工地現場,謝康民精神抖擻地向我們介紹情況。他現在多了一個身份——青海鹽湖鎂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他說,這個項目不得了,將改變世界鎂工業格局,建成投產后,可以說是“點水成金”(水指鹵水)。資料顯示,鎂是目前世界上可應用的最輕的金屬材料,鎂合金已成為汽車、軌道交通、航天航空及電子通訊行業“熱捧”的新型材料。2012年全球金屬鎂產量75萬噸。這個項目全部建成后,金屬鎂年產量將達到40萬噸至60萬噸。
項目一期佔地面積10平方公裡。在如此大的工地上,12個子項目全面開工建設。現場管道縱橫、設備林立、車輛穿梭、機器轟鳴,好一個轟轟烈烈的宏大場面。我們確實感到了羅保衛市長所說的那種震撼。
項目之大可以用一組數據說明:涉及10家EPC總承包單位、66家施工單位、20家設計單位、4家監理公司、2家勘測單位和金屬鎂項目管理人員等近萬人。中午,我們在工地和工人一起吃飯。職工食堂幾千人進進出出,但部分裝修顯然還沒完成,這個細節折射出工程進展的緊張程度。
謝康民介紹說,項目一期計劃投資近300億元,目前實際投資160多億元,預計2014年全部建成,2015年收官。整個項目總投資將達600億元,規劃佔地43平方公裡,面積和現在的格爾木市區差不多一樣大。
謝康民盡力說明這不是個簡單的循環項目,而是大循環多循環的循環工業體系,縱向延伸產業鏈條,橫向促進產業融合,立體關聯緊密產業。他舉例說,這個項目需要大量的電,需要一些直流電,這和格爾木的光伏產業正好配套,光伏發電以后不用轉換成交流電,直接輸過來就能用了。
我們的感受是,這個項目打造的是“鹽立方”,是循環經濟的高端形態,是格爾木乃至青海省發展循環經濟的代表作。
循環經濟是“牛鼻子”
青海循環經濟發展邁出了重要步伐:推動柴達木循環經濟實驗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已經形成大型鉀肥生產、油氣化工、黑色有色金屬採選冶煉、材料、光伏發電產業和特色輕工業為主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但是目前仍面臨突出的制約因素:產業層次低,循環經濟產業鏈尚未完全建立﹔單位能耗高,節能減排壓力大。前路並不平坦。
在西寧,我們採訪了青海省省長郝鵬,對循環經濟之於青海發展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認識。
青海還是一個欠發達省份。青海發展的優勢在資源,潛力在資源,希望在資源。處理好資源開發與保護生態的關系,是青海始終要面對的重大而核心的問題。青海跨越發展,必須把擴大經濟總量與轉變發展方式創造性地結合起來,在壯大經濟總量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在形成新的發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
青海正在探索符合青海省情的科學發展模式。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認識到,建設新青海,創造新生活,就要用循環經濟理念統領資源開發和經濟建設,以循環經濟理念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擴大經濟總量、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深入實施資源轉換戰略,推進資源、產品、產業深度融合,推進企業、園區、區域全面發展,不斷增強全省經濟綜合競爭力。
抓住了循環經濟,就抓住了青海經濟發展的“牛鼻子”。郝鵬省長說,發展循環經濟,是青海提升產業水平、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是青海發揮比較優勢、增強綜合競爭實力的現實需要。要讓循環經濟成為青海發展的新引擎,全力推動青海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主動,推進青海綠色文明崛起。
循環經濟之於青海,不是局部,是全局﹔不是枝杈,是主干﹔起統領作用,唱主角。青海有72萬平方公裡國土面積,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發展循環經濟沒有先例。青海人正在積極探索,努力實踐,大膽創造。青海致力於建設國家循環經濟先行區,正在走一條發展循環經濟之路。
(採訪組成員:張小影 崔書文 馬玉宏 瞿長福 張雙 胡文鵬 潘笑天 石晶)
執筆:崔書文、馬玉宏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