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又成“黃金粥”!黃金周何時不再發“稠”?

2013年10月08日09:1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又成“黃金粥”!黃金周何時不再發“稠”?

上海外灘觀光平台上人流如潮。新華社發

10月7日,廣州環城高速進城方向出現塞車現象。新華社發

“十一”長假已過,今年“黃金周”給人們最深的印象和往年沒有變化——擁堵。過去7天,在全國各處接待紀錄“創歷史新高”的景區,游客們分享著“黃金粥”的無奈:北京故宮17.5萬人“齊聚一堂”﹔爬長城的游客不用費力就被擠著前進﹔杭州西湖隻見人不見橋……出游擁堵背后原因何在?對於長假的記憶何時能不再非“堵”莫屬?

景區客流“井噴”成常態

近年來,每到節假日,多地景區客流井噴已成常態。擁擠的背后,隱藏著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隱患,不容忽視。據全國假日辦統計,截至10月7日17時,全國納入監測的125個直報旅游城市和景區點國慶黃金周期間共接待游客3124.51萬人次,同比增長6.8%﹔除上述景點外,泰山、鼓浪嶼等熱門旅游景區也是人山人海。

而據交通、鐵路、民航統計,7天長假,全國有6.98億人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游,平均每天約1億人次。一張張高速路上人山車海的照片,是黃金周變成“黃金粥”的佐証:滬寧高速蘇州段一片大堵車,綿延18公裡﹔在雲南麗江,600公裡的路程,原本6小時就能開到,但車輛卻走了15個小時﹔在更多的地方,靜止的高速就像個超級停車場……

“人們的出游時間是有限的,所以即使知道可能出現擁堵,大家也會選擇出行。中國目前黃金周的狀態,帶來的這些問題,是大眾旅游發展必然的過程,它帶來了問題也帶來了推動力。”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院長羅茲柏說。

為何偏要扎堆出行?

國慶黃金周的頭兩天旅游數據表現強勁。黃金周頭兩天,中國最熱門的125個主要旅游景點的游客數量總計高達840萬,總銷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長26.6%,達到4.37億元人民幣,黃金周旅游數據表現強勁,凸顯出蓬勃發展的國內經濟以及國人旺盛的旅游需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認為,在此背景下,長假資源的相對稀缺,以及帶薪休假難以落實等問題,不可避免帶來“長假遇堵”這一可預見的管理難題。“不少即使享有帶薪休假的人,也往往因為家人沒有帶薪休假而不能同時出游,從而感覺休假沒有了意義。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幾代同堂、親朋好友一起出游帶來的精神滿足和附加值,大大超出單獨出游。”劉思敏說。

而據2011年《小康》雜志調查顯示,在受訪的職場人當中,“每年享受”帶薪休假的,隻佔31.3%,“經常享受”的佔17.6%,26%的人只是“偶爾享受”,另有21.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符合條件但從來沒有享受過帶薪休假”。

劉思敏說,對大多數游客來說,扎堆出行也是無奈之下的最佳選擇。《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2008年1月1日開始施行,但在現實中並未得到嚴格執行。“帶薪休假難以落實,大多數游客要想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就隻能湊黃金周的熱鬧了。”

“其次,‘十一’黃金周對景區尤為重要,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經營的景區,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忽略了容量控制。”劉思敏認為,從景區本身來看,門票收入佔景區營業收入比例過高,而黃金周又是旅游需求集中釋放的時期,營業收入在全年總收入中顯得更為重要。為謀取最大經濟利益,景區流量控制和游人安全問題容易被忽略。

游客出行亟待鬆綁

為應對節日出行高峰,旅游及交通運輸等相關部門已在節前作好充分准備,進行最大限度保障。僅10月1日當天,全國公安交管部門共投入警力19.3萬人次,出動警車6.7萬輛次﹔全國道路旅客運輸共運送旅客9287萬人次,同比增長8.5%,投入營運客車86萬輛,發送293萬個班次。

游客“井噴”,各地有關部門紛紛出招。黃山提前出票、延時服務,提高通行能力﹔廈門短信游客,通報交通擁堵點﹔山東泰安東平縣旅行社重新設計線路產品,推出高品質“純玩”旅游線路﹔麗江古城則實時監控人流,增加進出通道……而關於門票,今年國慶前,發改委部署全國約1400家景區,包括武當山、香格裡拉等,在黃金周實行門票價格優惠,平均優惠幅度約20%。

面對“擁堵”漸成常態的“黃金周”,今后該如何進一步減負,為游客出行鬆綁呢?

在假日制度設計上,劉思敏認為,在帶薪休假落實難的背景下,增加長假供給可以起到“疏”的作用:“比如,調整‘五一’假期,增加其他法定假日時間等,假日制度更加人性化,讓游客出行時間有更多選擇,以此來緩解旅游需求和景區供給之間的矛盾。”

在為黃金周減負方面,景區也大有可為。今年10月1日實施的旅游法中明確規定,景區接待旅游者不得超過景區主管部門核定的最大承載量。景區應該制定和實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並可以採取門票預約等方式,對景區接待旅游者的數量進行控制。此外,還應著手解決“中國式休假”與景區有限的資源之間的供需不平衡問題,加強頂層設計,落實保障帶薪休假制度。

解決這一現實問題,需要依靠政府和相關企業,還要依靠個人提高對旅游和休假的認識。要把對黃金周是經濟黃金周的認識,轉變到休閑黃金周、度假黃金周觀念上來。如果休閑放鬆的途徑更豐富、選擇更多樣,人們就不會都到著名景點去擠,這樣不僅能實現游客的有效疏導分流,旅游業也將迎來新一輪發展的機遇。(記者 王小潤 邱玥)

鏈接

專家:為“挪假”支一招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現階段疏導民眾出游需求的根本之道是,在進一步切實推進帶薪休假制度的基礎上,增加兩個法定假日到“五一”﹔或者增加三個法定假日,通過前挪后借雙休日,增設一個黃金周(在中國旅游日前后放假三天增設春夏黃金周或在8月上旬增設避暑黃金周)﹔或者將春節黃金周延長到10至14天,現有的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可以採取新的放假辦法——在節日當天放假一天,原則上不調休,若節日恰逢雙休日,則固定在雙休日之后的周一(或之前的周五)補假,形成固定、可預期的小連休(或者不再另行補假)。這樣就既能保証傳統節日可以處於休假狀態,又不至於因為頻繁的雙休日調休嚴重打亂生活與工作節奏,同時由於三天與兩天相比,其功能難以產生質變,因此也不至於影響休假的質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