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高層動態

李克強將出席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並訪問文萊、泰國、越南

外交部舉行吹風會介紹有關情況

2013年10月08日07: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網北京10月7日電 (記者吳樂珺)外交部7日就李克強總理即將出席第十六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第十六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八屆東亞峰會並對文萊、泰國、越南進行正式訪問舉行中外媒體吹風會。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商務部副部長高燕分別介紹有關情況。

一、關於出席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

劉振民表示,當前,東亞地區形勢總體穩定,各國經濟保持增長,區域合作不斷推進。但國際和地區形勢中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妥善應對金融風險,推進區域一體化,謀求共同發展,是本地區國家的共同願望,也是本次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的主要任務。

10+1是中國參與東亞合作的基礎。今年是中國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過去10年,中國—東盟關系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是雙方關系史上的“黃金十年”,雙方建成了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今年10+1領導人會議將總結成就和經驗,規劃未來發展,共同打造雙方關系的“鑽石十年”。李總理將闡述中國新一屆政府加強與東盟關系的外交政策,進一步就深化雙方政治安全、經貿、互聯互通、海上合作、社會人文等領域合作闡述立場和看法,主要包括探討簽署《中國—東盟國家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充分發揮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作用,把海上合作打造為中國—東盟合作新亮點﹔密切社會人文交流,將2014年確定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等。會議將發表《紀念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聯合聲明》。

10+3是東亞合作的主渠道,也是建設東亞共同體的主要支撐。在10+3領導人會議上,李總理將積極評價10+3合作進展以及為東亞經濟增長所做貢獻,支持鞏固10+3在東亞合作中的主渠道地位,呼吁各方加強宏觀經濟金融政策協調,增強危機應對能力,進一步提升10+3務實合作水平。李總理將就財金合作、糧食安全、互聯互通、能源環保、社會人文等領域提出具體倡議和合作設想。會議將通過《2013—2017年10+3合作工作計劃》。

東亞峰會是東亞合作的“放大版”,是東亞、亞太與印太合作對接、促進大國良性互動的平台。在東亞峰會上,李總理將重申峰會堅持領導人引領的戰略論壇性質,堅持協商一致、循序漸進、照顧各方舒適度等既定原則,並行推進經濟社會和政治安全對話與合作。中方將積極推動制定“落實《東亞峰會金邊發展宣言》行動計劃”,加強能源與環保、教育、金融、公共衛生、災害管理、東盟互聯互通等6個重點領域合作。會議將通過《第八屆東亞峰會糧食安全宣言》。

中方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此次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將取得積極成果,推動東亞合作朝著互利共贏的方向進一步發展。會議期間李總理還將與有關國家領導人舉行會見。

二、關於財金與經貿合作

朱光耀說,東亞區域經濟發展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是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東亞區域財金合作處於發展的歷史關鍵階段。10+3財金合作自1999年啟動以來,取得了多項重大務實成果,已逐步發展成為東亞財金合作的主渠道。當前10+3財金合作重點是進一步提高清邁倡議多邊化的有效性、將10+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升級為國際組織以及穩步推進亞洲債券市場深入發展。同時,東亞區域經濟發展也面臨挑戰,特別是本地區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缺口很大,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中方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願向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本地區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將同域內外現有多邊開發銀行合作,相互補充,共同促進亞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高燕重點介紹了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發展呈現的主要特點:一是雙邊貿易大幅提高。中國已連續4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繼續保持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2010年,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提出力爭於2015年雙邊貿易額達5000億美元的目標,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雙方完全有望提前實現該目標。二是雙向投資合作卓有成效。中國是東盟第四大外資來源地,東盟是中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10年來,雙方相互投資累計已達1007億美元,年均增幅達13%。三是互利經濟合作成果顯著。東盟是中國重要的海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市場。中國政府為東南亞一些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用於實施基礎設施、農業、水利、民生、人力資源等領域的項目以及人道主義救援。四是雙向旅游規模快速擴大。中國已成為東盟最大的游客來源國。

朱光耀、高燕均表示,李總理此訪必將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東盟的互利經貿合作關系,雙方將共同應對挑戰,維護區域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下一頁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