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赤城10月4日電 (記者王方杰、楊柳)北京向北180公裡,就是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的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雖與首都接壤,長期以來卻難以甩下貧困的包袱。
“住舊房、沒新娘、種棒棒、晒太陽”的生活,糧食基本靠天收,災年隻能靠救濟,赤城人的致富夢想似乎遙不可及。直到2011年,赤城隻有4個鄉高於人均收入2300元的新貧困線標准。
然而,就在2012年一年間,赤城全縣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470元,達到3450元,增長74.2%,成為近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赤城扶貧攻堅秘訣何在?
國慶前夕,記者來到赤城。站在雕鶚鎮黎家堡村口,由西向東是一望無際的蔬菜大棚。
“這600個春秋棚,是採用村民土地入股和村集體設施入股的方式建起來的,我們村現在大部分農民都變股東了!”黎家堡村黨支部書記陳桂祿說,流轉土地的村民到新建的大棚打工,每月有穩定的工資保障。在此基礎上,村委會又辦了“青林蔬菜種植合作社”,統一管理,種植彩椒、西紅柿等蔬菜。
正在大棚裡忙碌的黎樹花告訴記者:“以前我們都是自己種玉米,一年到頭收入不到5000元。蔬菜大棚建起來后,每畝地每年有500元的租金,在合作社打工每月收入1900元,一年干8個月,去年掙了一萬多塊錢。”
赤城沸石、赤鐵、磁鐵礦藏豐富,畜牧業也曾是其支柱產業,佔很多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但由於地處北京上風上水,對資源開發實行了限制政策,不僅可能污染水源的項目都被砍掉,封山禁牧后傳統的畜牧養殖也被舍棄。赤城縣副縣長張志剛認為,正是在這種看似“山窮水盡”中發生的思路轉變,讓赤城“柳暗花明”。
“青山綠水可以換來金山銀山,生態和發展可以雙贏。”2011年起,赤城調整思路,充分利用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資源優勢,發展蔬菜產業和規模養殖業,農民以土地、村集體以水電等設施入股,農民享受工資加分紅,成為產業工人。同時,發展特色種養、生態旅游和勞務經濟,延伸產業鏈。今年以來,赤城新增蔬菜產業帶動4.4萬人人均純增收319元,新增設施養殖帶動5.8萬人人均純增收229元。
“以前每年扶貧款投入不少,但都像撒胡椒面一樣,每人分攤到手幾十元錢,根本無法脫貧。扶貧攻堅,政府引導必須更加靈活、有力。”張志剛說。
赤城對新建的設施蔬菜項目進行補貼,並引進龍頭企業,成立擔保公司。企業和農戶與金融機構建立信貸關系,逐漸形成了扶貧開發“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金融機構”的五位一體模式,實現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也破除了以往靠扶貧部門“單打獨斗”的舊機制,形成了合力。2012年,赤城累計投入資金14.4億元,使3.87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佔總貧困人口36%,108個貧困村脫貧出列。
行走在赤城鄉村,天朗氣清,風景如畫,成片蔬菜長勢正旺,修道路、建大棚……新一輪扶貧攻堅戰正熱火朝天地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