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輝 徐林
編者按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是聚集力量和智慧的精神紐帶,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強大動力。9月3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上來。對廣東而言,中國夢激發了全省上下加快發展和轉型升級的熱情與智慧,增強了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信心和決心。本報今起推出兩篇《實現中國夢的“廣東選擇”》述評,以呈現在廣東省委省政府領導下,南粵人民為實現中國夢團結奮斗的生動局面。敬請垂注。
10月1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刊發國慶社論《為現代中國凝聚夢想力量——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4周年》。
“你在傾聽,我在傾聽,一個聲音在歷史穿行﹔你在追尋,我在追尋,一個夙願讓民族振奮。這就是你的夢,這就是我的夢,這就是我們的中國夢……”幾個月以來,香港巴士上播放著歌手陳思思演唱的《中國夢》。這首全國熱播、膾炙人口的歌曲產自東莞。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17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廣東人為民族復興前仆后繼。今天,在離中國夢最近的時刻,夢想先行者廣東揚帆再出發,以“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為總目標,為實現中國夢的“廣東貢獻”接續奮斗。
爭當實現中國夢的排頭兵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將廣東作為考察第一站,寄望廣東努力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實驗區,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
細心的人士注意到,從李長春、張德江到汪洋,連續幾任廣東“老書記”近期密集回到廣東,為廣東加油鼓勁,勉勵廣東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在激動人心的中國夢藍圖中,廣東是至關重要的段落。廣東落筆精不精彩,關乎全局。
“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不斷夯實實現中國夢的物質文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闡明了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徑。夢想要開花結果,有賴於現實的強力支撐。作為第一經濟大省,廣東首先應當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強大的經濟推動力。
今年夏天,“2013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啟動儀式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辦,短短幾天,社會各界認捐16.68億元,其中,有21個企業或個人的捐款超過1000萬元。3年來,該活動共收到社會各界的捐助款超60億元,幫助3400多個貧困村、36萬多戶貧困戶、近160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粵北高寒山區的一位貧困戶說:“有了社會各界的鼎力相助,我們離中國夢已經不遠。”
中國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剛達到5000多美元,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並將長期屬於發展中國家。隻有始終把發展放在第一要務的位置,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才能讓更多人的夢想落地生根,享受人生出彩的機會。
中國加快發展,廣東責無旁貸!廣東經濟總量約佔全國的八分之一,連續20多年位居全國首位,在中國經濟棋局中,廣東地位顯赫,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為中國經濟的“發動機”、“穩定器”和“風向標”。
然而,近年來廣東發展面臨很多挑戰。首先是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持續顯現,而廣東“雞蛋主要還放在一個籃子裡”,內外需市場拓展壓力很大。其次是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珠三角像歐洲,粵東西北像非洲,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坦言,廣東發展的任務仍然很重。
敢問路在何方?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唯有實干,才能踏進夢想之門,如果紙上談兵而不真抓實干,再美好的夢想也不可能成真。必須看到,現在到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隻有8年時間了,廣東的率先意味著還要快人一步。時不我待,各地各部門要對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制定出實現“兩個率先”時間表,在科學分析和預測的基礎上,打好提前量,將任務逐項分解落實,突出重點、整體推進。
令人振奮的是,全省上下正干得熱火朝天——
廣東正舉全省之力,構建科學發展新格局。省委、省政府最新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發出了“振興東西北”的動員令。未來五年,省財政將統籌安排資金6720億元,其中增量性安排2061億元,大力支持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到2020年前,粵東西北12市人均GDP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為給發展營造良好政務環境,讓各地各部門騰出時間和精力干事,廣東重拳清理考核檢查、評比表彰,所有項目由459項減至82項﹔
“我們要以激情點燃理想之火,以實干開創未來之路,以實績澆灌幸福之花,全市干部要與群眾一塊想、一塊過、一塊干,續寫精彩無限的廣州夢。”廣州市委十屆四次全會上將2013年全市的工作重點凝練為一個“干”字,意即通過“抓落實”推動廣州新型城市化發展。
……
實干,讓中國夢的“廣東號”加速前進。
以發展質量擦亮夢的成色
在近日召開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八次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創新,是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的要求。各國要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通過積極的結構改革增強經濟競爭力。”
十八大報告中9次提到“質量”,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文獻中8次使用“質量”概念,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14次使用“質量”概念,3個重要文獻中,累計使用“質量概念”31處。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研究當前經濟形勢,指出下半年經濟工作要“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這充分說明質量對於改革發展的重要意義,質量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支點。
中國提升經濟質量,廣東應該打頭陣。
曾經,“珠江水、廣東糧、嶺南服、粵家電”風靡全國,但說起“廣東制造”,人們想到的是“OEM”、廉價、山寨、低附加值。的確,廣東貼牌加工、三來一補企業一度近4萬家,佔全國40%以上。如果廣東經濟質量實現大跨越,中國經濟質量就能邁上新台階。
然而,提升經濟質量談何容易。廣東最大的問題就是發展不足,而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廣東仍處於產業鏈的低端。廣東一方面要繼續抓住機遇、促進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在省長朱小丹看來,這“一對矛盾、一對關系”,是當前廣東面臨的一道“最大考題”。
以三來一補、貼牌加工起家的廣東企業,對賺“代工費”已經產生強烈的路徑依賴。而自主創新,則需要很長時間,花費大量資金,還不能保証一定成功,以至於一些企業老板說:不創新是等死,而創新是找死!
打贏提升經濟質量這一仗,關乎中國夢的實現,再難廣東也要上。近日,廣東省和中科院召開全面戰略合作領導小組會議,雙方簽署了《關於共建創新型廣東的合作協議》。胡春華說,廣東已經到了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希望中科院繼續支持廣東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到廣東工作后,胡春華到各地看了不少科技園區、企業和科研機構。他多次強調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把創新驅動作為轉型升級和加快發展的重要抓手,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
以科技進步為導向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讓高校數量與水平遜於北京、上海、江蘇、湖北等地的廣東率先成為創新型地區。2012年12月科技部《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顯示,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二,穩居全國第一梯隊。
這也讓廣東經濟質量穩步提升。《經濟學人》記者亞歷克斯走訪廣東,每到一家企業,負責人都會驕傲地談及企業在某方面的創新,這令亞歷克斯非常感慨:“有必要改變外界對廣東企業熱衷於貼牌生產的印象,廣東企業越發重視研發,企業文化轉向了創新。”
讓改革精神澆灌中國夢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之時,深圳舉辦了“深圳最有影響力十大觀念”評選活動,“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等高票入選。《深圳十大觀念》一書發行至今,累計銷售10萬余冊,連續增印5次,在全國掀起一股“觀念閱讀潮”。
在每個歷史轉折的重要關頭,作為夢想先行者,廣東人都會貢獻新精神,引領中國走出新路子。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中,有一件林則徐等人合奏廣東水師擊敗英軍挑舋的奏折,寫於虎門銷煙大快人心、九龍之戰退敵告捷之后。鴉片戰爭是中華民族百年沉淪、百年奮起的開端,中國由此踏上了艱難而偉大的民族復興之路。這條路的起點,就在廣東虎門。
繼林則徐之后,康有為、梁啟超發起維新變法,在《少年中國說》中,梁啟超疾呼“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維新變法失敗后,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創建共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彭湃等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如火如荼的工農運動,廣泛播撒革命火種,掀起一次次革命高潮,廣州成為大革命的策源地。
改革開放以來,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黨的每一次重大理論創新都植根於廣東這片深厚的實踐沃土。廣東是開風氣之先的踐行者,它率先撕開計劃經濟的鐵幕,讓中國大變革的時鐘轟然鳴響。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廣東是勇立潮頭的弄潮兒——保稅區、商品房、業委會、產權交易所、“深圳速度”、“今天借你一杯水,明天還君一桶油”……一個個新探索、新做法、新經驗,先在廣東醞釀、成熟,進而推廣開去。在改革開放征程中,廣東展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殺出一條血路的創新精神,又發揚了孺子牛的務實精神,務實與創新,令廣東這個邊陲落后省份一躍成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成為撬動中國經濟起飛的重要支點,為中國改革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從硝煙彌漫的革命年代,到激情燃燒的建設歲月,再到波瀾壯闊的改革時期,在復興之路的每一個關鍵節點,廣東人都充當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先鋒角色。
今天,中國站上新起點,全國上下正在為實現中國夢團結奮斗。
正所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雖然我們離夢想實現“從未如此之近”,但離目標越近,阻力就越大,也越艱辛。實現中國夢,需要精神的牽引和激勵。廣東,需要再一次為中國貢獻新精神,這就包括排頭兵的擔當精神,先行地的創造精神,實驗區的探索精神,等等。
當堅船利炮轟開國門,國家積弱,百姓流離,成千上萬的廣東人漂洋過海,尋求生路。改革開放以后,“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廣東成為國人心目中的夢工廠,數以千萬計的勞動者在這片熱土上成就夢想。此情此景,讓一位旅美華僑感慨地寫道:“他邦夜夜家國夢,天涯朝朝總相思。”
當夢想先行者再出發,夢工廠廣東倍加迷人。(雷輝 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