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村是窮村,外面的姑娘不願嫁過來,村裡的小伙子很多都是出去倒插門。”9月3日,河南省衛輝市唐庄鎮四和社區農民朱喜英站在干淨平整的水泥路上,指著一排排掩映於綠樹紅花中的鄉村別墅說:“我們現在住的是240平方米的兩層半別墅,喝的是自來水,太陽能路燈長明,城裡有的現在我們也都有,空氣還比城市好。村裡現在是男孩不發愁,女孩不願走,很多原來倒插門出去的現在都回來了。”
朱喜英原來是太行山區太公泉鎮谷駝村人,2005年,衛輝市行政區劃調整,朱喜英所在的谷駝村和張庄、靳灣、虎掌溝4個國家級貧困村劃到了唐庄鎮。這4個村或在半山腰或在山頂上,吃水難、吃糧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群眾生活十分困難。
“聽說被劃到唐庄鎮,俺幾個村的人可高興了,吳金印遠近聞名,大家都想跟老吳一塊干。”原張庄的會計張信說,吳金印不僅立即派水車給群眾送水,每逢春節還給家家戶戶送肉、送對聯。農村合作醫療推行后,吳金印馬上安排鎮裡拿出資金為每個人繳納了個人應承擔部分,沒讓老百姓掏一分錢。
“干部和群眾,是種子和大地的關系。心系群眾苗得土,背離群眾樹斷根,離開了群眾就是死路一條。”吳金印堅持認為,“當干部,隻有為老百姓干事,心裡才踏實﹔隻有為老百姓排憂解難,心裡才好受。”
為徹底改變村民落后的居住條件,2008年,吳金印跑到鄭州和新鄉請專家定規劃、繪藍圖,最后在一片廢棄的磚窯場上建起了能容納4個村村民居住的新型農村社區,取名“四和社區”。
“俺家是第一批搬下來的,下來蓋房鎮政府不但補助兩萬元,還拿錢給我們搞外牆粉刷。現在住進社區4年多了,早上醒來還覺得像做夢。”村民王法指著自己的樓房高興地說。自2008年起的3年裡,四和社區蓋起了300多棟兩層半的小別墅。同時,唐庄鎮還建起了6幢樓,免費提供給沒有任何積蓄的五保戶、殘疾人、貧困戶,讓群眾一個不少地從山上搬下來。
“我們剛劃到唐庄時,是最落后的。但現在沒有一個村不羨慕我們,不光是因為我們住得好,更重要的是我們致富了!”談起幾年來發生的變化,四和社區原虎掌溝村黨支部書記暴廣會很是自豪。
吳金印對四和社區的規劃不是拆老村、建新村,他要讓大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通過一番努力,四和社區成立了農業、運輸、養殖3個合作社。
“如果沒有工業作支撐,就無法真正實現農村人口的集聚,你蓋的社區再好老百姓也不願意住。”吳金印說,“隻有產業集聚了,老百姓在家門口有活干、有錢掙、錢掙得多,社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好,才能吸引老百姓自願離開土地進入社區。”
如今,唐庄鎮85%以上的農戶已住進新居,該鎮正在積極實施“萬畝林果園”、“萬畝蔬菜園”、“萬畝超高產糧食園”、“生態觀光園”等農業現代化建設工程,三五年內計劃把農業合作社從8個增加到20多個,用百分之十幾的勞動力管理全鎮5萬多畝土地,告別“一家一戶,一鐮一鋤,一犁一耙”的小農經營方式。
“今年種了30多畝桃,賣了二十五六萬元。”石屏村村民馮鐵林告訴記者,該村1988年在吳金印的建議下開始種桃樹,現在已經種了2000多畝桃樹,成為唐庄鎮規劃的萬畝林果園的中心,並且已經舉行了19屆“桃花節”,吸引國內外眾多客商。
“從以前的一畝地四五百元,到現在的一畝地七八千元,有的一棵桃樹結的果一年就能賣500元以上。”馮鐵林滿臉自豪,“我們為啥擁護吳書記?因為他真心給群眾辦實事。現在我們村不但收入高了,而且環境好了,村裡光小轎車就100多輛。”
同村的馬勝奎看著身后寬敞明亮的小洋樓和今年新買的小轎車,喜不自禁地說:“現在俺村的老百姓,家家有果樹,戶戶走富路,這都是托了老吳的福。要不是他,俺們現在還和以前一樣在土裡刨食吃,更別說發家致富了。”
吳金印告訴記者,該鎮多年來搞工業,才有了可觀收入。有了錢才能去搞工程,治理荒山,打造良田。“這大量的活兒讓誰干?是唐庄的群眾。群眾用自己的雙手,出大力流大汗,改變唐庄的舊面貌。同時,也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掙到了可觀的收入。這錢,不是領救濟拿到的,是出力流汗掙來的,花著硬氣!在新社區建房買房,更新生產設備和運輸工具,美化家庭環境,提高生活質量,花得都是這錢啊!”吳金印說,“說白了,鎮上搞工業掙的錢,通過搞工程,全到了群眾手裡。群眾勤勞致富了,誰還好吃懶做?自己能‘發財’了,誰還巴望救濟?這樣,群眾走上富路了,同時也走上了正路。”
后溝村過上好日子的李紅雲,從六七年前開始編快板書感謝吳金印,后來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開始編快板書、小品、豫劇,到處傳唱。
“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數十年來,為了老百姓的事,吳金印幾乎沒有休過周末。如今已經71歲的吳金印每天還要堅持工作十幾個小時。早上6點他就起床,去各村走巷串戶,去十裡溝造田,去西山綠化工地干活。有事回機關,隻要門一開,群眾就會找過來,說啥的都有。不管什麼問題,他都耐心傾聽,甚至晚上休息前還要接群眾十幾個電話。
65歲的李慶一原來是盆窯村的村支書,現在在唐庄的西山景區當看護,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我跟著吳書記干了27年了,能跟著吳書記干真是一種精神享受。”李慶一說,“他都70多歲了,渾身還有使不完的勁兒,有時候年輕人都累得跟不上。我經常給他開玩笑說:吳書記你是不是換了一個年輕人的心臟啊!你說人家為了啥?還不是為了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
不僅如此,在吳金印的倡導下,唐庄鎮制定了鄉鎮干部“四同”、“四不”制度。“四同”是:同吃、同住、同勞動、有事同商量。就是鎮干部下村,必須吃“派飯”,每頓要付錢﹔必須住群眾家,不能住村委﹔干部每月義務勞動不能少於10天﹔凡是大事必須同村裡黨員群眾商量。“四不”是嘴不饞、心不貪、手不伸、腿不懶。
為什麼幾十年如一日不斷拼命地干?吳金印說:“老百姓養一頭豬,一年能換幾百塊錢﹔養一隻雞,一年能攢不少雞蛋。咱們當干部的吃的是人民種的糧食,花的是人民繳的稅,如果不替人民辦事,那還不如一頭豬,一隻雞!”
(潘志賢)
相關專題 |
· 吳金印:踏遍青山情未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