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人民日報昨日全文刊發《南風窗》的致歉信並發評論

敲響“新聞想象學”喪鐘

張景旭

2013年09月10日09:15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敲響“新聞想象學”喪鐘

9月9日,人民日報刊發消息《〈南風窗〉發致歉信稱 “村支書性侵”報道系“私下吹牛”》,全文轉發《南風窗》的致歉信。人民日報在這則消息中引用靈寶市陽店鎮下衛村婦聯主任葛建紅的話“這篇報道傷害了留守婦女的尊嚴,對基層干部造成很大影響,也給很多留守家庭帶來信任恐慌”。

消息還引用網友的評論:由於無法獲知其新聞來源,其道歉聲明中的“吹牛支書”是否真的存在仍不得而知,希望有關部門進一步追查真相。

在同日第5版上,人民日報還刊發了題為《敲響“新聞想象學”喪鐘》的評論(作者:殷建光)。全文如下:

據報道,《南風窗》雜志社近日致函河南省三門峽市委宣傳部,承認該刊今年第十八期報道“村官腐敗透視”一文存在問題,並向廣大讀者致歉。

“這個村,有一半都是我的娃”——《南風窗》把村支書私底下吹牛的話當成新聞事實寫進報道,折射出“新聞想象學”思維。把採訪中捕風捉影的東西,根據讀者偏好進行想象加工,以求吸引受眾、引起轟動,這種風氣長期以來一直是各國新聞界需要克服的頑疾。網絡時代這一疾患擴散更快、危害更大,毒害了不少記者和網民。把小事想象成大事,把沒事想象成有事,本質上反映出新聞功利主義泛濫。

“新聞想象學”流行,還有其社會土壤。一是對新聞的把關不嚴,導致一些想象新聞泛濫﹔二是部分公眾心態浮躁,患上了新聞獵奇病,一看刺激性新聞就激動不已、廣為傳播,無形中激勵了畸形新聞生產。

《南風窗》道歉敲響了“新聞想象學”的喪鐘。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真誠是新聞的靈魂。自媒體時代,網絡傳播速度非常快,新聞一旦發布,就會造成極大影響,這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聞不容半點夸張,更不能去想象,要想做出好新聞,隻有下苦功夫、真流汗水、用真腦筋。新聞工作者應堅守真實性原則,唯有嚴格按新聞職業道德辦事,方能不犯功利主義錯誤。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