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身邊人說吳金印:“他最清楚老百姓想啥盼啥”

 

2013年09月10日13:18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身邊人說吳金印:“他最清楚老百姓想啥盼啥”

今年夏天,河南省衛輝市唐庄鎮黨委書記吳金印出差回來,發現鎮裡西山景區最高處的岩石上,刻著“吳公山”三個醒目的大字。“這不是胡鬧嗎!”他急得臉都紅了,“改造窮山惡水是大家的功勞,你這一弄我成貪污犯了,夜裡都睡不著覺。”

“功歸於民,這是吳書記的話。”老搭檔閆福生說,到底還是改成“唐公山”了,意思是唐庄鎮的山、群眾的山。“他到村裡一下車,群眾就往上偎,這是感情。”吳金印多年的同事孟雙喜老家在貧瘠的山上,每次回去鄉親都會問起吳金印,說他實實在在為群眾干事,讓餓肚子多少年的村民吃上了白饃。

在唐庄鎮走訪,問起對吳金印的評價,47歲的四和社區居民朱喜英抿嘴一笑,先講起了自己家的故事。上世紀80年代末,她和丈夫自由戀愛,都到談婚論嫁的地步了,一說去婆家看看,丈夫就著急慌忙攔著:“咱去城裡轉轉吧。”她心裡納悶,決定偷偷去探虛實。

到了荒山上的婆婆家,一看村路坑坑窪窪,房子破爛,床上是編織袋做的鋪蓋,她差點哭出來。“就是鮮花插在牛糞上的感覺,結婚吧對不起自己,不結又壞良心。”朱喜英想先熬著吧。結婚后她漂亮衣服不敢穿,因為水質差一洗就壞了,做夢都是回娘家。

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2008年吳金印帶領改造荒山,在一片廢棄的磚窯場上建起了能容納四個村子的新農村社區,3年內蓋了300多幢兩層半的別墅。還建了6幢六層樓,免費給五保戶、殘疾人、貧困戶居住。群眾陸續都從荒山上搬了下來,老村全部改造成耕地。

“吳書記最清楚老百姓想啥盼啥,沒想到有住上別墅的一天。”朱喜英說,最近兒子在鄭州談了個女朋友,說想回家看看,她底氣十足地發話:“叫她來看吧!不用咱吹。”

“兒子不發愁,閨女不外流,說起來像編故事一樣,這都要感謝吳書記。”65歲的暴秀明原先住在離四和社區20裡路的山村裡,住的是土窯房,吃水要到10裡外挑,清早出門下午1點多才能到家。水還渾得像米湯,家家離不開澄清水用的白礬。

2005年暴秀明所在的山村劃歸唐庄鎮以后,吳金印幾次去村裡察訪民情,送油送面,現在村民都搬進了社區樓房,有種蔬果的,跑運輸的,還有在產業集聚區打工的,爭著搶著比發家致富。吃水吃糧不發愁,就業、上學、就醫也都在家門口,用暴秀明的話說,“是神仙過的日子!”

原唐庄鎮鎮長韓立平說,跟吳金印搭檔多年,學到了很多東西,作為老典型,他為老百姓辦事的信念幾十年沒有改變。“有了事開個會,讓群眾說怎麼辦,群眾說對咱就干,要說不對另改換,再大困難不能變。”韓立平隨口背出一句順口溜,這是吳金印用群眾智慧為群眾辦事的寫照。

早在幾十年前,吳金印還很年輕時就已經十分記挂老百姓冷暖。比吳金印小十多歲的妹妹吳金質回憶,她剛記事的時候,家裡年三十下餃子,哥哥把餃子端給一家孩子多的貧困戶,他說:“我是支書,不能叫人家吃不上飯。”

吳金印去省團校學習,帶回來一大摞報紙,都要給全村人分分。“那時候大家用報紙剪鞋樣、衣服樣,他連一張報紙都不隨便拿回家。”吳金質說,哥哥到如今仍是這樣,別人送點土特產之類的禮品更不會收。

唐庄鎮2012年工業產值33.8億元,有包括全球500強企業百威英博在內的30多家知名企業,吳金印卻嚴格要求任何干部不能在企業參股,也不能拎東西去領導家串門。他說:“送東西等於是給領導下套,那是炸藥包,得把干部帶到正路上。”

新鄉市委書記李慶貴評價說:“他在鄉鎮黨委書記崗位奮斗了近40年,心中有很深的群眾情結,在最基層崗位做出了突出貢獻。對黨員干部而言,就是要始終把群眾放在最高位置,向群眾學習,對群眾負責,為群眾謀利益。”

新鄉市委黨校教授張敬民與吳金印打交道多年,他認為,除了始終把老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的“不變”,吳金印最難得的品質其實是與時俱進的“變”。無論是早年造田解決糧食問題,發展鄉鎮企業引導致富,還是如今三化協調發展,吳金印作為老典型,卻一直有新思路。

“干部和群眾是魚水關系,活魚水中游,死魚水上漂,心裡真有群眾,就要扑下身子,為群眾排憂解難。”吳金印這句話,是他幾十年工作的最好注解。(新華網鄭州9月10日電 記者 雙瑞)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