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西藏軍區總醫院結合職能使命狠抓風氣建設紀實

2013年09月05日15:41   來源:西藏日報

原標題:風清氣正好揚帆

這是一組關於西藏軍區總醫院令人振奮的數據。

人才——1996年隻有1名碩士研究生,臨床一線醫生僅有61%達到本科學歷﹔而今,已經擁有5名博士后、18名博士和48名碩士研究生,臨床一線醫生100%達到本科學歷。

技術——從當初隻能診治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到現在開展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介入治療、器官移植、關節置換等新業務150多項,創造500多項高原醫學第一。

業務——與2000年相比,醫院門診量增加514%,手術量增加501%,收治病人增加396%,還對西藏23個地、縣級醫院實施了技術幫帶,為偏遠農牧區培養5000余名全科醫生。

口碑——17年來,醫院各級收到患者感謝信數千封,錦旗1000多面,哈達上萬條……

望著這一連串耀眼的數據,全院官兵都認准一個理兒:隻要作風實,就能成大事。

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猶如一個強大的“磁場”,吸引著每一個醫院人為之不懈奮斗——

院風:凝聚人心的潛在力量

17年前,剛剛上任的李素芝院長和黨委“一班人”就碰到了尷尬事:上級機關來院抓作風整頓,一名協理員因誣告他人被處理。當時,醫院人心不穩,作風渙散。

重病需用猛藥。李素芝和院黨委“一班人”敢於亮劍:

整頓“四風”。把調查結果歸納整理為6個方面共50多個問題,在全院大張旗鼓開展“院風、醫風、作風、學風”四風整頓,叫響“院興我榮,院衰我恥”的口號,對群眾反映強烈的賭博、告狀、亂拉關系等突出問題,限期改正。

嚴明軍紀軍容。寒風中,院長、政委和大家一起出早操、練軍姿,上班時間隨機抽查到課和軍容,重塑了黨委成員和醫院令行禁止、扎實工作的良好形象。

端正用人導向。堅持用好的作風選人、選作風好的人,做到公道正派、任人唯賢。在選拔科室主任時,實行品行操守一票否決制,對群眾不信服者堅決不予錄用,倡導清風正氣。

與此同時,大刀闊斧治理醫院管理秩序,對門診、急診、挂號、收費、取藥、採購等“窗口單位”進行逐一“會診”,調整人員,完善制度,明確獎懲措施。

首戰告捷,是見好就收,還是乘勢而上?黨委“一班人”頭腦異常清醒:扭轉風氣只是剛剛開了個頭,抓作風建設不能一勞永逸,隻有用好風氣凝神聚氣,形成長效機制,抓反復、反復抓,才能管長遠管根本。

軍隊編制體制調整改革后,醫院面臨許多新情況:人員類別多、高學歷人才多、關系戶多,聘用人員多,軍地人員混編、軍民高度融合、工作環境開放,管理難度很大。

對此,醫院積極探索加強管理教育的措施辦法,提高抵御不良風氣的“免疫力”。他們定期組織學習相關法規制度,認真剖析領導干部在用權、生活、交往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幫助大家樹牢“工作之中有‘形象’、嗜好之中有‘陷阱’、交往之中有‘紀律’,任何時候都不能闖‘紅燈’” 的意識。

任院長以來,李素芝每年經手審簽幾千萬元到億元經費、接診病人數以萬計,在經費使用、工程招標、藥品和醫療設備採購等熱點敏感問題上,他做到“不經手、不插手、不放手”,沒有在總醫院推銷過一次藥品、沒有引薦過一個供應商、沒有介紹過一樁醫療器械生意、更沒有推薦過一個工程包工隊。

在李素芝的影響帶動下,西藏軍區總醫院風清氣正,連續多年在營房建設、藥品器械招標採購,人才引進、處理敏感熱點問題等方面做到了公平、公正、公開。

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猶如一個強大的“磁場”,吸引著每一個“總醫院人”為之不懈奮斗。一些醫護人員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在西藏軍區總醫院,不怕人老實,就怕沒本事。

經過10多年的連續治理,如今的西藏軍區總醫院像一艘巨艦,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醫乃仁術,無德不立。醫德醫風始終是一條“高壓線”,無論誰碰了都絕不姑息遷就——

醫風:如影隨形的政治名片

那年5月,院長李素芝收到一封信。信中反映,剛應聘到醫院的一名醫生在檢查診治過程中,悄悄地“笑納”了一名病人主動遞上的200元“紅包”。

李院長當即派人調查,信裡反映的情況完全屬實。醫院迅速對這名醫生開出“罰單”:退還收受的禮品,承擔患者全部的醫療費用,立即解聘。

事情很快平息下來,但卻並沒有結束。“醫德醫風敗壞,是對醫生職業的褻瀆!尤其是在敏感的民族和邊疆地區,更要從講政治的高度來認識和看待醫德醫風問題。”在院周會上,李素芝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醫生沒有醫德,就不配做醫生!”

找准問題的“靶子”,一系列措施應運而生。醫院研究制定《加強醫德醫風建設、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實施細則》、《文明服務公約》等規章制度,讓大家遵照執行﹔成立醫德醫風辦公室,在部隊、地方單位和群眾中聘請醫德醫風監督員,在各科室設立醫德醫風聯絡員,提請廣大患者監督、配合﹔在紀委設立舉報電話、舉報箱,每月召開一次醫德醫風形勢分析會,醫院、科室、醫護人員層層落實醫德醫風監督制,及時查找、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對醫德醫風有問題或有問題苗頭的人,實行談話詢問制度,防患於未然。

今年4月25日,一名患Hellp綜合症的病人家屬借故詢問病情,悄悄向重症醫學科醫生穆仕韋的口袋塞入一個大信封。穆醫生取出一看,裡面是厚厚一沓錢。他耐心向這名家屬解釋:“治病救人是醫生職責所在,對任何病人我們都會一視同仁、竭盡全力。”遂委婉地退還了“信封”。

醫院還以建設“危重病人搶救綠色通道”為契機,逐步完善醫療“咨詢台”和“導診處”,提高醫務人員愛崗敬業、文明服務的精神作風,努力創建文明科室“窗口”單位。

為解決部分藏族群眾因語言、文化差異等原因帶來的就醫不便,醫院在各臨床科室設置“愛民病房”,配備3至4名藏族醫生護士,方便與住院藏族群眾溝通。同時,政治機關編印《藏漢雙語知識手冊》,發放至每名醫護人員手中組織學習。在接診過程中,要求醫生護士與患者耐心交流,給予他們最滿意的診斷和治療,使之得到最充分的身體治療和心靈安慰。

“病人永遠都是第一位。我們醫生的職責,就是全心全意為病人治好病、服好務。”醫院政委唐明文對記者說:“每個前來就診的病人都是以生命相托,所以我們每一個醫護人員都必須時刻懂得‘醫生’兩個字的沉重分量!”。

2012年11月的一天深夜,一對父母抱著隻有4個月大的孩子,急匆匆地趕到醫院。急診科立即組織檢查,發現小孩患的是法洛氏四聯症,患者肺部重度感染,多器官損害,生命垂危。

情況非常危急,必須盡快手術,但風險極大。有人勸院長李素芝別冒這個風險了,但李素芝毫不猶豫地接了診:“孩子是久經治療不見好轉,才抱著最后一線希望來的,怎麼能就這樣算了?隻要有一線希望,我們也要盡最大努力!”他召集幾名專家連夜會診,肺炎治愈后,果斷地進行了手術,把小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並免去了15萬元的全部醫療費。

在西藏軍區總醫院,幫助患者大小便、擦洗身體等看似由護士來完成的工作,有時醫生也主動上陣。一次,神經外科一位病人排便十分困難,護士們用藥物、灌腸等方法都沒有奏效,病人十分痛苦。一名醫生見狀,毫不猶豫地走上前去,戴上手套用手伸進病人肛門,將大便掏出來。

此情此景,令在場的病人家屬十分感動,動情地說:“就是自家的兒女來了,也未必能做到這一點。”

醫院是我家,建設靠大家。一批批高原醫者自覺盡好管“家”的義務、興“家”的責任——

家風: 安身立命的金字招牌

僅僅幾年,西藏軍區總醫院已經大變樣。漫步醫院,記者不得不為這裡發生的巨大變化而嘆服:外科樓、醫技樓已拔地而起,內科樓正在緊張建設中,營區內滿目蔥蘢,假山、噴泉、文化石等令人流連忘返﹔更重要的是,全院科科有醫療技術專家、室室有后備人才梯隊,硬件設施漸趨完善,品牌學科越來越多。

“咱們總醫院發展到今天,不容易呀!”談起這些變化,院長李素芝一臉的興奮。每次提到總醫院,他都要在前面加上“咱們”兩個字。顯然,他早已把醫院當成自己的家了。

李素芝不僅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高原,還讓全家人在西藏扎下了根。女兒李楠從第三軍醫大學畢業后,也追隨父親的足跡,自願來到西藏軍區總醫院工作。妻子郭淑琴盡管有過怨言,但卻永遠站在丈夫一邊,從大連退休后再次赴藏,成為醫院婦產科一名不拿工資的編外專家。

李素芝向家裡和身邊的人訂立“約法三章”:決不允許“替他”接受別人錢物、決不允許打著他的旗號辦事,決不允許以他的名義享受特殊待遇。他女兒李楠前幾年在內地上學,他要求有關部門按規定辦,停發高原工資。他愛人和女兒外出辦事,從不用公車,都是搭公交車的。他常對家裡和身邊人說:“在總醫院可以有因貧困不交費的患者,在我身邊絕不能有特殊的關系人,成長進步靠工作、靠成績!”。

政委唐明文2010年調入西藏軍區總醫院后,耳聞目睹了院長李素芝勤儉清廉的治院作風、為人稱頌的醫德醫風,他身體力行地和李院長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建設好總醫院這個溫馨家園。他們雖然一人一把號,但同吹一個調,為了在醫院“安家”,唐政委從成都把愛人“請”上高原,並肩奮戰。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李素芝的帶動和影響下,院黨委常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成就了總醫院勤儉辦院、節約惠民的名片,鑄就了總醫院促進民族團結、維護西藏穩定的一面旗幟。

在醫院現任院部領導中,有的已連續多年春節沒有與家人團聚,有的個人和家庭還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可在醫院這個“大家”和個人這個“小家”之間,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前者。記者問他們:“這是何故?”他們的回答簡單而明了:“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苦了我一個,幸福千千萬。”

如今,越來越多的“總醫院人”把醫院當家來愛、當家來管、當家來建,人人都有一股對家負責的勁。

很多臨床科主任、機關部門、科領導都把科室當家來建,當家來管,為了加強學科建設,救治病人,除了周末洗澡、家屬來隊和正常休假等外,他們整天泡在科室,和病人同吃同住,困了累了就靠在沙發上簡單休息一下,吃泡面、盒飯是常有的事。

醫院是我家,建設靠大家。記者在採訪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全院官兵自覺盡好管“家”的義務、興“家”的責任。比如,哪個科的桌椅壞了、掃帚把散了,總有人主動修理﹔誰發現有“長流水”、“長明燈”、“常待機”等現象,都有人主動關掉﹔周末和節假日外出巡診,主動參加的人蔚然成風……截至目前,醫院“為兵便民流動醫院”已117次出征,醫療隊已1336次巡診,足跡幾乎走遍西藏邊防連隊和哨所及縣、鄉,汽車行駛記錄超過130萬公裡。

良好的家風已經成為醫院安身立命的金字招牌。經過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醫院先后3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由於各項工作出色,完成任務圓滿,2010年8月,中央軍委簽署通令,給醫院記集體二等功。

前不久,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在醫院打響:舉全院之力迎接全軍醫院等級評審。院黨委機關和全體醫護人員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大家不辭辛苦,日夜加班,過細做好迎評的各項工作,最終獲得高分通過。

結果一出,舉“家”歡慶。(記者 陳輝 覃貴珍 通訊員 張立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