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成 慧
2013年07月31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不同行業平均壽命分化嚴重,住宿和餐飲業死亡率較高
從2008年初至2012年底,全國累計退出的企業中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數量最多,達142.84萬戶,其次是制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這3類行業合計退出企業248.54萬戶,佔退出企業總量的63.0%,構成企業退出市場的主體。
從2008年初至2012年底,傳統服務業平均壽命為6.32年,現代服務業由於行業特點不同,內部各行業平均壽命差異較大。如金融業,由於准入門檻高、企業實力強,平均壽命為8.84年,是目前統計中最“長壽”的行業。
相比金融業,房地產中介服務業在房地產行業中數量比重大,准入門檻低,對經濟環境和國家房地產宏觀政策調整比較敏感,企業進入退出比較頻繁,致使房地產行業平均壽命較低,為4.49年。
此外,報告分析顯示,採礦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等行業由於存在一定的進入壁壘,如資金、技術和政策限制等,行業競爭較少,發展較為平穩﹔而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等行業經營服務對象受地域等因素影響較高,競爭較為激烈,死亡率較高。
企業規模越大,存活率越高
企業生存問題尤其是中小企業生存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國外對此有許多調查研究。據美國《財富》雜志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62%的企業壽命不超過5年,隻有2%的企業能存活50年﹔日本《日經實業》的調查顯示,日本企業平均壽命為30年。
對10個經合組織國家的數據分析發現,20%—40%的企業在最初2年之內就會退出市場,40%—50%的企業可生存7年以上。通常來說,在一個給定的市場,在1年之內大約有5%—10%的企業離開市場。總體來看,我國企業的生存規律與這些國家相近。
另外,國內外企業生存時間研究表明,企業規模越大,存活率越高,這可能與行業進入政策、規模經濟、技術等的壁壘等原因有關。
對比我國注冊資本分別在100萬元以下、100萬—1000萬、1000萬以上的企業存活率,大規模企業由於抗風險能力比小規模企業強,其生存曲線較為平穩。到第十年,這三類企業的存活率大約是40%、65%和90%。
國外的情況同樣如此。美國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40—42年,而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一般跨國公司平均壽命10—12年。歐洲存活5年以上的中小企業隻有50%。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31日 10 版)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