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 鵬
2013年07月23日08: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記者隨福建省寧德市委書記廖小軍深入福安市,駐村3天開展基層調查:當下農村是個啥狀態?未來農村建設、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希望在哪裡?
13村農民
最發愁的是人走光、村很窮、錢難掙
這3天,我們一共走訪了13個村,分別住過溪潭鎮的蹯溪村、穆雲鄉的燕坑村和社口鎮的坦洋村,都是山區村,經濟不算富裕。村裡人最發愁3個問題:人走光、村很窮、錢難掙。
蹯溪村人口2300多,其中700多人外出打工。村裡沒什麼企業,村集體收入就靠兩個小店鋪,一年2000元。耕地有1000來畝,山地9000多畝,一直以種茶為主。這幾年又先后種了太子參、臍橙、楊梅等。
燕坑村是個純畬族村,位於閩東第一高峰白山麓,海拔近600米。全村640多人,外出打工最多時隻剩下100多人。耕地500多畝,林地3800多畝。同樣一直以種茶為主,另外發展了些太子參、水蜜桃、葡萄產業,村集體幾乎無收入。
比較起來,這些山區村很多地方相似:“土裡刨食”村難富,都沒什麼企業。
“土裡刨食”,並且大多跟風種、缺技術,面臨市場與自然雙重風險:茶葉種的普遍是福雲6號、7號等傳統品種,種植已久,價格雖平穩,但收入不高。今年氣候不錯,行情還算好,每斤約三四十元﹔太子參是近年引入,由於數量大增,行情也如“過山車”般波動很大。去年一擔(100斤)還能達800多元,今年就一下子跌到300多元。由於太子參更適於海拔500—800米左右,像溪潭鎮的地理環境種植並不太理想,病害較重,打藥、上肥頻繁,成本上升。一年僅藥、肥投入就高達每畝7000多元,利潤幾無。政府引導推廣一個新品種不易,同樣,政府引導不搞同一品種也不易。
村裡無財,萬事都難:地裡掙不到錢,青壯勞力就都外出打工。而村集體沒錢,別說引導農民搞設施農業,就是村裡的公益事業都難以開展。路燈、自來水、道路甚至是垃圾桶等,也是剛剛才有。
兩位村干部
最主要工作是討到錢、保穩定、做任務
蹯溪和燕坑兩個村還有個共同特點:村干部老化。前者支書叫王紹璋,64歲,去年第二次被選上。后者支書叫雷六弟,54歲,支書也做了幾任。兩人其實都不想再做,但沒人願干,隻好硬撐著。為什麼呢?
事太多,錢太少。村裡每年必須完成的任務非常雜,計生、征兵、殯改、綜治等一樣不能少。以前一個月隻有840元工資,現在每月1000零幾塊。村裡窮,做啥事都得去求人。
王紹璋說他上任后最得意的是為村裡完成了“一個半”項目:“一個”是自來水,花了30多萬,靠的是福安市“一事一議”項目。但這種項目,每年最多一村一個。福安在福建算是比較發達的縣級市,年自有財政能達20億左右,可村多(480個村)人也多,財政也無力全盤包下。“半個”是蓋了一座三層的村衛生所,封頂了,但沒錢裝修。2004年時,他們還做過村裡的公路,因為剛好是省道,從省裡還討到每公裡19萬元補貼。
近年來,隨著中央、省裡對農村各項工作扶持力度加大,各類水、電、路、橋、基本農田等建設內容,均有各種扶持補貼政策。在基層村、鎮、縣,但凡想建什麼,就看誰能比對政策,誰更有辦法討到相關補助。
興村關鍵要“造血”。這正是福建省“下派干部,挂村扶貧”工作的最終目的,可也是下派干部最頭痛的地方。張恆華2011年時被下派至燕坑村擔當第一村支書。想推廣復種小花生,可沒地,隻好借農民的地裡套種﹔想推廣刺葡萄,又沒地,就干脆在從村口到村部的路上搭建了500米棚架,棚架上栽葡萄。也正靠此,到2012年底,燕坑村村容村貌脫胎換骨,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分別達到2.2萬元和7000元,比扶貧開發前分別增長79.5%和214%!而如何能長期保持發展勢頭,還是一道難題。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