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聽農民吐心聲,與干部聊出路,和返鄉創業大學生探未來

走轉改·一線調查:駐村三日

記者  趙  鵬

2013年07月23日08: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倆回鄉大學生

帶新觀念,有新技術,欲在鄉土展身手

“初生牛犢、朝氣蓬勃”,這是記者見到林恩輝、謝思惠時的第一印象。

林恩輝25歲,2008年畢業於福建省農業大學。2011年春,拿著父親借給她的50萬元,小林隻身來到海拔700多米的曉陽鎮,成立恩輝農博園,准備在這片高山上發展生態、觀光等新型農業。但現實卻潑了她一瓢冷水。先是租地難。十幾畝平地就會涉及幾十戶甚至上百戶農民﹔再是人心難齊。租下的地,種下桃樹不到半年,反悔的村民偷偷洒下除草劑毀了桃園。

但小林是個很堅強的女孩子。大哭了一場、父母又勸她別干,她不僅沒放棄反倒干脆又拖著老爸,倆人一起上山自己動手蓋了座二層板房,板子自己鋸、水電自己拉,又當辦公室又做宿舍樓,算是徹底扎下根兒來。

小林的誠意最終讓農民接納了她,同意與她合作栽種新品種,收益對半分。一季下來,成效立見——以往當地栽種的葡萄一斤收購價最多不超3元,畝均毛收益6000元﹔而用她的辦法下來的,當季一斤就賣到7.8元,畝收益達到1.5萬元!

另一位大學生謝思惠,主動放棄保研機會,從山東農大帶著七八萬元資金回鄉創業。同樣是種生姜,他種的一畝收益是農民的3倍﹔同樣是種土豆,他發展了全套產業鏈,收益則是別人的10倍!

記者手記

“當今中國城市、工業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數以億計的普通農民所從事的農業卻仍多停留於傳統方式。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時,實地調查、規模生產、科技含量、推廣新品、市場導向、綠色生產……最終需要體現在生產者身上的諸多新觀念、新方法、新模式,返鄉創業大學生式的新型農民堪此擔當。”調研結束時,記者和廖小軍攀談起此行收獲時,他這麼說。

駐村前一周,寧德市委正式出台《關於進一步扶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暫行辦法》新策,內含從生活到生產各環節相當含金量的扶持返鄉大學生的內容。“知曉率、落實率,建立返鄉學生情況調查台賬統計率,這‘三率’須在下月前達到三個100%!制定了好政策,就不能讓政策睡大覺!”結束調查前,市委書記專門叮囑隨行市委辦主任馬上回去落實。

7月福建,酷暑依舊。駐村3日,筆記記得心頭沉甸甸,在炎熱中感受到不少涼意……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23日 06 版)

上一頁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