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 剛
2013年07月22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投入巨資治污,卻換來劣Ⅴ類水質——廣州市環保局公布50條河涌水質情況,有39條河涌水質未能達到我國地表水的最低標准。而2010年舉辦亞運會之前,廣州曾投入380億元治理城市河涌。如今,這些巨額投入並沒有換來期待的效果。河涌治理到底難在哪裡?先污染,后治理,要付出多大代價?帶著公眾的疑問,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東濠涌是廣州僅存的舊城護城河,一直被認為是廣州河涌治理的標杆。而根據廣州市環保局公布的檢測結果,東濠涌的水質僅為劣Ⅴ類。“標杆”都沒有達到及格線,其它河涌狀況也不樂觀。
部分已治理河涌反彈嚴重,水質不穩定
近日,記者來到廣州市城區東濠涌的親水平台,河裡的水花還算清澈,與過去烏黑發臭的情形相比,河水已經有所改善,但空氣中仍然彌漫著一股咸腥味。
東濠涌從廣州北部麓湖發源,穿過老城區注入珠江,整治前這裡幾乎就成了老百姓的排污溝。2010年亞運會前廣州市投入10.38億元對該河涌中下游進行整治。
作為“治污標杆”的東濠涌為何在此次檢測中水質僅為劣Ⅴ類?廣州市環保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謝明說,主要是因為氨氮指標為2.16毫克/升,超出Ⅴ類水標准2.0毫克/升0.08倍,其余8個監測項目全部符合或優於水環境功能區(地表水Ⅴ類標准)要求。
廣州市水務局內部人士表示,廣州河涌水質總體趨向好轉。廣州亞運會前治理完的河涌達到81條,當時的標准是不黑不臭,水質透明。他也承認,最近兩三年,河涌水質並不穩定,豐水期好、枯水期差,晴天時不錯,下雨天又黑又臭,有些河涌的確反彈嚴重。
在水網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如果把珠江看作是主動脈,那麼廣州的231條河涌及其連帶的支涌就是血管及毛細血管。由於河涌治理難度大,一度有人提出,干脆把河涌加蓋變成暗涌,不但省錢省事,還可在河涌上修建停車場。但因為這個方案可能對整個珠江水系造成毀滅性破壞,遭到了人們的強烈反對。不過,想要把河涌徹底治理好,難度確實很大。
分段截污整治效果打折﹔“治理一條河涌要拆一個村”
380億元的投入為何僅讓河涌從以前的黑水臭水“提升”到劣Ⅴ類水?
面對公眾質疑,參加東濠涌整治的工程設計人員回應說,河涌上游已被覆蓋成為暗渠,所以整治方案是將上游來水整體截污。下游河道整治后,來水靠水泵從珠江裡抽水上來並經淨化處理后形成循環,僅此一項每年電費就花費五六百萬元。晴天時東濠涌的水質優於珠江水,雨天時則會受到雨水和溢流污染。而東濠涌的徹底改善,還有待於上游整治。
記者翻閱廣州河涌治理資料發現,廣州中心城區的231條河涌有198條需要截污和治理,其中143條已開始治理,而絕大多數都是下游截污、上游沒截,主涌截了、支涌沒截。而且,沒截污的都是房屋密集區,改造與拆遷難度巨大。
據了解,亞運會之前,廣州市計劃投入145億元建設污水管網治理河涌,實現“雨污分流”,但老城區和城中村根本沒有污水管網鋪設的地方,所涉及的征地拆遷又是難上加難,最后隻完成40億元工程量。
對此,廣州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亞運會之前,“能夠做的都做了,做不了的都是硬骨頭”。按照方案,“治理一條河涌要拆一個城中村”,整治水污染就要將廣州老城新城翻個遍。大拆大遷地治理河涌,一方面政府財力不允許,另一方面征地拆遷也不是想拆到哪就能拆到哪的。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