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再重也要治,病人再窮也不推。面對身處困境的患者,他的選擇永遠是挺身而出——
“醫生的字典裡沒有‘認命’,隻有竭盡全力救命”
到普外科求診的腸?患者,80%都是轉院來的危重病人,有的甚至是傾家蕩產舉債而來。黎介壽經常叮囑醫護人員:“病人走投無路才找到我們,病情再重、家裡再窮也不能推!”
來自河南的農村娃周平義因術后腸?轉到總醫院,前期的高額醫療費早已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負債累累。
一天,周平義的母親正在病房裡暗自垂淚,恰逢黎介壽來查房。黎介壽停下腳步,關切地詢問起來。得知孩子母親連吃飯的錢都舍不得花,黎介壽立即掏出自己的飯卡塞到她手裡說:“先去食堂吃飯,醫療費我們慢慢想辦法。堅持住,孩子一定會有康復的一天!”
當天下午,黎介壽一面向醫院反映情況,申請為周平義減免醫療費用,一面在科室組織募捐活動,還請來宣傳干事寫報道,呼吁社會各界伸出援手。
費用問題解決了,孩子的病情卻並不樂觀。
腸?難治。周平義腸道受損嚴重,吃什麼就漏什麼。黎介壽精心設計治療方案,沖洗、引流、開刀、調理……3個月后,孩子康復出院。
拿著科室為他們買的返程車票,朴實的母親感動得眼淚直流,她緊攥著黎介壽的手說:“孩子命好,要不是遇上了您,他保不住命不說,我也不想活了……”
豈止是一個家庭的幸運。面對身陷困境的患者,黎介壽的選擇永遠是挺身而出。
2004年3月,從揚州轉來一名腸?重症患者,反復出現出血和休克症狀。盡管醫生全力搶救,患者的病情還是每況愈下。
家屬悲痛萬分,打算放棄治療,把病人帶回老家准備后事。剛把人抬到電梯口,得知此事的黎介壽從辦公室裡追了出來,一把拉住擔架說:“還沒到絕望的時候,我再看一看!”病人被推回搶救室,黎介壽立即組織二次搶救,終於把他從死神手裡搶了回來。
黎介壽常說:“醫生的字典裡沒有‘認命’,隻有竭盡全力救命。”
他永遠忘不了一位12歲女孩的絕望眼神。30年前的那天,女孩被抬到醫院時,腸子因為壞死已被全部切除。女孩的父親一見到黎介壽就跪下了:“求求您,給孩子接一段腸子吧!把我的腸子給她也行!”
當時,全世界都無此先例,黎介壽束手無策,隻能眼睜睜看著女孩掙扎著離去……
那一夜,黎介壽輾轉反側,潸然淚下。他在心裡發誓:一定要攻克小腸移植這道難題!
從此,黎介壽踏上了漫漫求索之路。一晃10年,黎介壽經歷了怎樣的艱難困苦,患者大多並不知情,但1994年媒體報道的一則消息卻轟動了醫學界:黎介壽打破了亞洲小腸移植“零”的紀錄!
就是憑著這種不認命、不放棄的精神,黎介壽先后取得46項重大科研成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亞洲第一”和“世界首例”,被國外權威醫學家譽為“全世界研究腸道時間最長、最有成就的人”。
功名淡如水,患者重如山。為了治病救人,哪怕是擔風險、砸牌子,他也在所不辭——
“我最看重的不是院士的光環,而是病人的生命”
1996年,黎介壽繼哥哥黎鰲、弟弟黎磊石之后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黎門三院士,一時傳為美談。
名氣大了,求醫問藥者更是絡繹不絕,許多患者都把黎介壽當作最后的希望。
1997年4月,一對年輕夫婦帶著剛出生4個月的孩子小航航,千裡迢迢從廣東趕來看病。診斷完一檢索,小航航是當時全球年齡最小的“腸?寶寶”,黎介壽當即決定親自擔任主治醫生。
黎介壽的學生們擔心:“孩子這麼小,體質這麼弱,能不能治好?”老朋友也勸他:“手術風險太大,你剛當選院士,弄不好會砸了牌子,冒這個險值嗎?”
黎介壽毫不猶豫:“在孩子的生命面前,個人名聲算得了什麼!”他專門給小航航特制了一套腸內、腸外營養治療計劃,甚至通宵達旦守在孩子身邊。功夫不負有心人,小航航康復了,黎介壽也為嬰兒腸?治療趟出了一條路。
要論功名,在普通外科領域,個頭不高的黎介壽無疑是令人仰止的高山:
他是我國腸外?治療和臨床營養支持的奠基人、亞洲小腸移植的開拓者﹔他發明的“黎氏療法”使重症胰腺炎治愈率提高到93%,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他先后榮膺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何梁何利”獎、中國醫師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帶教了300多名碩士、博士、博士后,18名弟子在國內一級學會擔任常務理事以上職務,50多名學生在全國各大醫院擔任普外科主任……
可在黎介壽眼裡,有一樣東西比這些更重要——“我最看重的不是院士的光環,而是病人的生命。”
2002年,南京湯山發生一起重大中毒事件,大批患者被緊急送往總醫院。
當時,誰也沒見過這麼多命懸一線的中毒患者,加上檢驗結果要等幾個小時,醫護人員束手無策,組織搶救的軍地領導心急如焚。
黎介壽火速趕到。他反復查看患者症狀,又仔細辨別嘔吐物。“是‘毒鼠強’!”話說出去了,人救不活怎麼辦?黎介壽把巨大的風險留給了自己。
后來,檢驗結果印証了黎介壽的判斷。正是他關鍵時刻的一句話,在與死神的賽跑中搶下兩個多小時寶貴時間,使150多名中毒者獲救。
功名淡如水,患者重如山。為了治病救人,哪怕自己冒再大的風險,黎介壽也在所不辭。
研究腸?時,他突發奇想:能不能用膠水把?口粘起來?可是,膠水是化學物質,對人體有沒有副作用?黎介壽思前想后,決定拿自己開刀!
膠水、碘酒、藥棉、紗布,一切准備就緒。他悄悄關上房門,拿起手術刀,在左腿上劃開一條兩寸長的口子。忍著疼痛,他小心翼翼地將調配好的特制膠水涂抹在傷口上。幾天后,傷口順利愈合……后來,這種膠補法成功應用於臨床,造福無數患者。
採訪中,黎介壽舍己為人的故事俯拾皆是:一位肺部感染的病人突然窒息,他立刻口對口為病人吸痰,病人轉危為安,他的咽喉卻嚴重感染﹔自己住院准備接受息肉摘除手術,聽說一個要做小腸移植的病人有了供體,他悄悄從病房裡溜出來,帶著學生上了患者的手術台……
在學生們眼裡,“老爺子”就是這樣,關鍵時刻敢出手,風險面前勇擔當,一輩子都恪守著為民服務、為黨掙分的行醫准則。
不謀私利,一心為民﹔醫學泰斗,百姓情懷——這就是黎介壽從醫64年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