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煒娜 吳亞明
2013年07月11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東港漁民正在處理剛剛捕撈的黑鮪魚。 |
台灣現有漁港200多個,漁業主要分為海洋漁業和漁業生產。由於發展歷史久,捕撈技術好,並且設備先進,台灣漁業一直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但是,隨著“少子化”趨勢帶來的漁民“老化”,台灣漁業面臨著勞動力減少的隱憂。此外,海洋資源逐漸枯竭也一直是台灣漁業的現實挑戰。因此,漁業轉型,漁民“轉業”,正是台灣漁業近10年來的一個重要趨勢。
遠洋漁業:整裝再出發
記者來到高雄前鎮漁港時,正巧碰上一艘1000噸級的搬運船“合群號”在碼頭卸貨。一箱箱魚貨被不斷用吊網從船上卸下,一落地,船下的工人立刻分揀,然后用傳送帶直接送到貨主的卡車上。
前鎮漁港屬於台灣遠洋漁業基地,是台灣捕獲量最多也是船舶噸位最大的漁港。“遠洋漁船出海一趟大概需要兩三年時間,魚貨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往往會委托‘合群號’這樣的搬運船把魚貨冷凍后運回台灣。”高雄區漁會魚市場專員林祺豪告訴記者,這次剛好碰上“合群號”從印度洋海域回港,運回的是以魷魚和墨魚為主的1000噸魚貨。
台灣的遠洋漁業長期居於世界前列。目前,年均總產量超過80萬噸,總作業船數近2000艘,每年為台灣創造的總產值逾400億元新台幣。
高雄區漁會總干事吳敏貞告訴記者,台灣遠洋船隊噸位馬力大、設備先進、續航能力強、基地分布廣,尤其是大型魷魚釣和大型圍網技術比較先進。近年來,雖然面對漁產品貿易自由化、油價高漲、船員老化、經營成本提高等問題的沖擊,但台灣遠洋漁業界積極開拓資源,整合社會各方力量,依然保持著較好的發展態勢。
台灣省漁會總干事林啟滄表示,近年來,台灣不僅積極與國際漁業組織、保育團體等合作,而且重視休漁,並不斷培育台灣漁民永續經營的理念。
據了解,高雄漁會現擁有3萬會員(包括船員和船主等),漁船總噸位逾56萬噸,各會員單位總產值中98%來自遠洋漁業,近海和養殖業隻佔極少部分。近些年來,台灣遠洋漁業的產量和產值一直佔據台灣漁業的一半以上,但漁戶數卻不到5%,顯示出較高的單位產能。
作為台灣遠洋漁業的代表,高雄區漁會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當地生產性魚市場(一手市場)的交易服務費等。由於魚貨量可觀且多為高價值經濟魚種,加上經營管理得宜,漁會目前每年管理的交易量約20余萬噸,交易金額約40億元,漁會自身的收入也水漲船高。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