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官箴十條

李建永

2013年06月05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諺雲,不知為吏,視已成事。縱覽古籍,從歷史這面大鏡子裡,不僅可以照見歷代王朝“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發展軌跡﹔同時亦可以看到幾千年來,官對政治社會所發揮的建設性與破壞力、正能量與副作用之經驗教訓。《晏子春秋·內篇問上》雲:“國有具官,然后其政可善。”謹從古籍中擷取十個句子,試述善政需具什麼官。

一、欲影正者端其表

時至今日,許多基層單位的各類選舉,仍習慣於用粉筆在黑板上畫“正”字來計票。這是因為政治的核心價值,就在於一個“正”字。俗話說,正人先正己。孔子屢屢強調,從政者首先要“以身為本”,率先垂范。《論語·顏淵》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子路》亦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政治的實踐者與實行者,官一旦失“正”,便喪失了影響力與合法性。故《鹽鐵論·疾貪》雲:“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好官必然是賢良方正之表率,好官是看得見的哲學。

二、嗜欲深者天機淺

俗話說,官迷心竅能作惡。惡有多端,要者兩點:官無大小,一沾財色,其余便不足觀。《說苑·談叢》有言:“毒智者莫甚於酒,毀廉者莫甚於色。”《庄子·大宗師》亦雲:“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左傳·桓公二年》概括得更到位:“官之失德,寵賂章也。”“寵”者恩色也,“賂”者財賄也,“章”者彰揚也﹔賣官漁色,蘊利生孽,貪人敗類,公然交接!吏治腐敗乃最大腐敗,它直接敗壞官紀世風。俗話說,法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三、水失魚猶為水也

民是衣食父母,官是管家公仆。據《尸子》記載,孔子問其高足子夏,什麼是為君之道?子夏對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這句話后來演變成一句十分流行的諺語——水無魚依然是水,魚無水一日難活。它精當而深刻地道破了官民之關系,不管多大的官,都不能脫離群眾,不敢偏離群眾路線。治道有常,利民為本﹔平易近民,民必近之。《韓詩外傳》雲:“善為上者不忘其下。誠愛而利之,四海之內,闔然一家﹔不愛而利之,子或殺父,而況天下乎?”

四、堂上遠於百裡

官越大,越容易受蒙蔽。所謂身邊人,不乏“鷹眼鹿耳八哥嘴,狐狸腦袋兔子腿”。《管子·法法》有言:“堂上遠於百裡,堂下遠於千裡,門庭遠於萬裡。”也許身邊人咬耳朵所說的話,完全是十萬八千裡外沒影兒的事!此謂之“燈下黑”。故選好身邊人,既關乎事業成敗,亦涉乎心身勞逸。有道是,勞於取人,逸於治事﹔逸於取人,勞於治事。古者舜帝左禹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故《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曰:“賢君良上,必自擇左右始。”俗諺亦雲,不認得字是假瞎子,不認得人是真瞎子。

五、用賢無敵是長城

人與人不同,花有百樣紅。要承認人與人之間具有差異性,智愚賢不肖是一種客觀存在。俗話說,滿地都是樹,做梁的做不了柱。還說,隻有不會打仗的將,沒有不會打仗的兵。故《尚書·武成》主張:“建官惟賢,位事惟能。”《韓非子·顯學》則強調官要由最基層發掘、從實踐中選拔:“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墨子·尚賢上》更提議官要能上能下:“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歷史上講到治世典范,言必稱漢唐。何哉?《貞觀政要·崇儒學》載唐太宗語:“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漢書·武帝紀》載漢武帝頒詔曰:“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古之道也。”向來得人者興,失人者崩﹔黃金累千,不如一賢。俗話說,有了千裡馬,何愁千裡路?故杜牧詩雲:“用賢無敵是長城。”

下一頁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