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永
2013年06月05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六、不以私事害公義
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史籍中關於祁奚推舉解狐、趙武力薦邢伯子、咎犯保舉虞子羔之類的故事,書之不絕如縷。解狐之於祁奚,伯子之於趙武,子羔之於咎犯,皆仇家也﹔然而祁奚等人卻能因公舉仇,為國輸才。故《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特載趙武之言:“私仇不入公門。”《說苑·至公》亦錄咎犯之語:“不以私事害公義。”大道容眾,大德容仇,公門之內無私怨。俗話說,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肚裡能撐船。其此之謂乎?
七、務學不如務求師
《論語·子張》載子夏語:“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仕與學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問題是,向誰學?如何學?最普遍的辦法:一向書本學。但要克服本本主義,盡習常規,囿於成法,何來創新?故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二向實踐學。現實是杰出的老師,社會是廣闊的大學。俗話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症多。三向大眾學。《詩》曰:“先民有言,詢於芻蕘。”諺雲,聖人學眾人,眾人學聖人。然而,經師易求,人師難得﹔最經濟、最實用、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師傅請到身邊來,人伴賢良智轉高。《韓詩外傳》雲:“上主以師為佐,中主以友為佐,下主以吏為佐,危亡之主以隸為佐。”故《法言·學行》強調:“務學不如務求師。”
八、分熟不如分腥
善於調動積極性,盡可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為官的必備素質。《墨子·尚賢上》雲:“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也。”“物”是獎賞,是動力﹔“術”是技藝,是能力。“物”對“術”之積極性調動,就在於賞罰﹔賞罰之本,在於勸善懲惡。因此,賞疑惟重,罰疑惟輕﹔賞之愈亟,功效愈速﹔罰之愈公,懲效愈明﹔賞罰不明,則萬事不成。故《說苑·政理》雲:“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戰國策·秦策一》亦雲:“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盡管世人皆知,賞罰者利器也,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然而歷朝歷代之主官大員中,從來不乏《墨子·尚賢中》所言“貪於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於貨者,不能分人以祿”。吝官們大玩“吊肉跌死貓”把戲,結果是魚也吊臭了,貓也叫瘦了!
九、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並非說治大國就像炒小菜那麼輕鬆自如。此語關鍵詞在“小鮮”。河上公注《老子》曰:“鮮,魚也。”《說文解字》亦曰:“鮮,魚名,出貉國。”《韓非子·解老》講得很透徹:“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政令不能擅出多變,就像煎魚不可來回翻動,以免攪得色惡肉爛。故《尚書·畢命》雲:“政貴有恆。”倘政策沒有連續性,就不可能持續發展﹔若主官沒有穩定性,亦不可能負起責任。俗話說,常調之官好做,家常便飯好吃。
十、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擔職為官,當有所作為,既要有現實責任感,更要有歷史使命感。起點決定終點,視角決定視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人生三不朽說,而官是最有機會和條件去實現的。《論語·泰伯》錄曾子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官也是有責任和義務必須擔當的。自古做官就是一項充滿挑戰的艱難事業。《論語·子路》雲:“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史籍中記述“難”與“不易”諸事件,最深切著名者莫過於《春秋》,既有治世典型,更多反面教訓。故《史記·太史公自序》雲:“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說苑·建本》亦雲:“有國者不可以不學《春秋》……《春秋》,國之鑒也。”莫要輕看歷史的價值和意義,數千年政治經濟社會軍事文化的深層積澱與文獻珍存,乃先民以生命抒寫並賜予后人的無價瑰寶!從來歷史虛無主義者,也往往是現實鬼混主義者。有道是,行之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讀一讀《春秋》,不僅可以知興替、明治道,亦可以照鏡子、鳴警鐘。為官一任,守土有責。諺雲,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時。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05日 24 版)
上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