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問答》第十四期嘉賓張文顯:法治中國 砥礪前行(下)

2013年02月16日10: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關鍵詞:

第二部分 如何推進司法公開、獨立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主持人:張教授我們注意到十八大報告當中有九次提到了司法問題,為什麼司法如此受關注,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當中,司法究竟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字幕:司法為何越來越受重視

張教授:確實如此。給予司法這麼大的關注,這在歷次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裡邊還是第一次。我想,一,隨著法律體系的形成,我國法治建設的重心從立法轉向了法律的執行和使用,也就是說轉向了司法。第二,隨著社會矛盾的凸顯期的到來,大量的社會矛盾以司法個案的形式涌進了人民法院,出現了“訴訟爆炸”、“訴訟井噴”,中國超乎人們預想地提前進入訴訟社會,司法,特別是人民法院成為各種利益的競技場,成為各種矛盾的集散地,它承載的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平正義的責任越來越艱巨,越來越重大。第三,人民法院司法供給的能力,司法保障的能力,也就是說化解矛盾糾紛、定分止爭的能力還相對薄弱,在一些地方司法不公、不廉,司法效率不高,也是成為群眾最不滿意的問題之一。我想由於這樣一些問題就使得司法問題成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的一個重大問題,越來越突出的問題。1984年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就是美國是一個訴訟社會,這個訴訟社會它的標志就是人人都在告狀,到處都有官司。

字幕:訴訟社會提前到來

張教授:那個時候是不可能想象到中國也會進入到訴訟社會,因為當時我們全年的訴訟案件還是非常的少,但是,三十年后訴訟案件大量地涌現,每年都以10%的數量在增加。比如說2007年咱們全國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是800萬件,去年就突破了1200萬件,按照每個案件直接或者間接涉及到的當事人6個來算的話,那我們的國家就7000多萬人涉入到了訴訟程序當中,或者是當事人,或者是利益的關聯人,或者是証人,或者是被告,或者是犯罪的嫌疑人。本來訴訟社會是一個后現代社會的現象,當我們處於現代化過程當中,已經有了后現代社會的景象。

主持人:要加強司法的公信力,我想可能司法公開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來看一條短片。

短片三 以網絡為載體推進司法公開

【解說詞】2004年11月,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在全國首次網上直播了一起噪音污染案的庭審。如今,法院直播庭審已不再是新聞。在推進司法公開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法院選擇網絡作為載體,視頻直播、微博直播等方式為群眾廣泛接受。

主持人:那麼在司法公開方面,我們現在都做了哪些比較好的一些做法?

字幕:從哪些方面推進司法公開

張教授:首先是立案公開,什麼樣的案件能夠受理,什麼樣的案件暫時不能受理,什麼樣的案件是要通過司法程序來解決,什麼樣的案件更好的是通過行政的或者其他渠道來受理更合適一些。另外訴訟費的收費標准,綠色通道的一些基本條件等等。再一個庭審公開,除了那些涉及國家機密、涉及到隱私或者是未成年人的案件之外都要公開,不僅一審要公開,二審和再審也要公開。第三個方面,裁判文書的公開,出了判決以后,不僅要及時地送達給當事人,還要在網絡上公開,接受社會的監督。還有其他的一些公開,比如說人民法院的各項內部的院務公開,法院內部的政務公開,甚至有的法院警務公開,這是公開的事項和范圍越來越擴大,真正地把司法權和法院各項權力的運行置於社會的監督之下,這樣的話大家就不得不提高審判的質量和效率,不得不加強審判工作的規范。特別是現在各級人民法院非常重視,向媒體的公開,我有一個觀點,就是比方說我們審判案件,越是對媒體公開,越是毫無保留地公開,媒體報道得越客觀越公正,也能夠更加增進社會對法院的信任和信心。

主持人:您是來自一線的法律工作者,能給我們舉一個例子嗎?

字幕:審判案件對媒體公開增進司法公信力

張教授:我們審理的有幾個社會高度關注的涉黑案件,我們把吉林省的各大媒體的記者都請來,讓他們旁聽庭審活動,使他們了解涉黑案件它的特征是什麼,法院在處理涉黑涉毒案件當中,它的一些基本的形勢政策是什麼,審理的一些基本思路是什麼,以及從嚴、從快地打擊這些涉毒涉黑案件的犯罪分子。像我們審理海天案件,它集資詐騙比吳英案件還要多的,但是我們就邀請媒體來聽。

主持人:其實在全國范圍內,司法對媒體公開,從而增進公信力的例子,應該也不在少數。

張教授:像趙作海案件,還有雲南的李昌奎案件,如果不是媒體的炒作,糾正起來就會遲緩,不是說不能糾正,可能遲緩,甚至不可能很徹底,媒體一廣泛地關注,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好地予以糾錯、予以補償、予以國家賠償。

主持人:十八大報告當中提出,要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的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這裡面用的是“確保”,而不是“保障”,我們怎麼來解讀。

字幕:確保司法獨立公正

張教授:因為從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講到了要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這一次用的“確保”,就是說中央要下大決心來解決司法獨立的問題。因為沒有獨立就沒有公正,特別是現代社會民告官的情況下,司法機關更得獨立了,如果你站在政府的一邊,好,官官相護,很多民告官的案件之所以不能勝訴,就是官官相護,或者說人家感覺到你官官相護,如果你司法機關再受制於行政機關的壓力的話,那就更成問題了。還有一個是司法機關行使審判權它有一個特點,叫不告不理,法院不能主動去干預社會生活,不能去動員人家來打官司,所以它處於一種受動的狀態,不告不理也是保証司法公正的,司法獨立它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

主持人:我們這兒正好有一條網友提問:“我是一名律師,工作上經常會接觸到很多基層法官,大多數法官都是願意秉公執法的,但是他們有時很無奈,因為判案過程會遭受不少外界力量、權力的干預。我想知道您作為一名大法官,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張教授:會有一些人打招呼,甚至也會出現個別領導打招呼、批條子,但是,真正地說你必須這樣做,你不能這樣做的,這樣的條子沒有遇到過,一般的都是批示:請依法公正處理。這是最普通的。

主持人:那也是一種壓力?

張教授: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監督吧。

主持人:希望您這個解答真是能夠在基層的法官身上能夠起到這種監督的作用。所以十八大報告中明確要求,今后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我們現在討論的司法的公開、獨立,應該都是題中之義。

【貼畫面】中國首次發布司法改革白皮書

張教授:司法改革的內容非常寬泛。前不久,國務院新聞辦還發布了司法改革的白皮書,系統地總結了我們司法改革的歷程,取得的成效和基本經驗。

下節導視

【解說詞】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改革,促進發展,化解矛盾?

【同期聲:張文顯】房屋拆遷,土地征用,企業改制,企業破產、清算,等等,首先要考慮人民的利益。

【解說詞】張文顯教授繼續解答。

(責編:李放、權娟)

48小時排行榜 |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