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文論天地·建設文化強國②:大片十年——中國電影美學得失

王一川

2012年12月14日08: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美學創新,制作提升

視聽奇觀帶動觀影熱潮

翻檢中國大片這十年風景,可以感覺到,當中國電影人奮起選擇中國大片去應對嚴峻的民族電影生存危機時,一種鮮明的中國式美學風格或特質漸露端倪。面對《泰坦尼克號》、《拯救大兵瑞恩》等袒露出的美國式視聽奇觀,中國電影能奉獻出自己的奇異風景嗎?帶著這種壓力,依托中國水墨畫、年畫、書法、建筑、園林等視覺藝術傳統,面向中國大陸豐厚的奇山異水資源,借鑒當代世界電影視聽技術新成就,中國電影人拓展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形式美學。近期出現的《龍門飛甲》和《畫皮Ⅱ》則強化了三維動畫特技特效的運用,依靠它們去實現古典武俠精神的現代再造。人們盡可以對這種中式視聽奇觀持各種看法,但應當承認,它的出現及時地回答了中國觀眾的疑問和期盼,証明中國電影有能力在影像形式感領域實施獨創,標志著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前沿在視聽形式創造上的美學距離已然縮短。

俠義精神的影像闡發是中國大片的另一顯著特征。《英雄》同樣是一個樣板,它為全球化時代的世界和平訴求提供了一種中式武俠精神維度(盡管引發爭議),隨后的《十面埋伏》、《十月圍城》、《龍門飛甲》等以不同方式延續了這種俠義傳統。在《集結號》的當代英雄谷子地身上,這種古典俠義精神演變為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都需要的社會正義與公平呼聲,引發觀眾的高度共鳴。

值得關注的美學風格還有“虛擬情感”的打造,就是在故事編排上盡力按當代文化消費需要去調制帶有虛擬或想象特點的影像。如果說,以往的中國電影致力於揭示社會生活的真實與本質的故事,那麼,部分大片則轉而依據文化消費需要,生產被精心包裝的虛擬情感故事。它並非簡單地不要任何情感,而是指轉而生產一種被虛擬和包裝以便喚起日常愉悅的情感。與上世紀80年代的《芙蓉鎮》、《人生》、《老井》等影片表達真實情感、強調動情與沉思、讓影片成為實際生活的明鏡等不同,很多大片引領的是新的“包裝的”情感以及虛幻景象,並以此增強對觀眾的吸引力和撫慰感。

此外,北南化合也是大片之路的又一鮮明美學風格,這也是好萊塢大片壓力下促成的海峽兩岸中國電影界走向團結和交融的結果。它告訴人們,在中國電影版圖上,以北京為中心的北部電影模塊已同港台等所代表的南部電影模塊實現了越來越密切、越來越富於深度的相互交融,形成雅文化訴求與俗文化趣味、沉思之美與動作美感等之間的匯通,從而在中國大陸文化與台港澳等地文化的深度融合上邁出了重要步伐。

上述中式美學風格的形成,為中國電影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奠定了美學基礎:一是大片的超強美學效應不僅標志著中國電影制作水平上升到新高度,而且也給中小成本影片制作提供美學示范,帶動中國電影制作水平的整體提升﹔二是把大量觀眾重新吸引回影院,表明中國電影開始具備與好萊塢大片爭長較短的實力﹔三是大片在創造中式視聽奇觀、中式俠義風范及虛擬情感等方面的新建樹,表明中國電影的文化品位及吸引力逐步提升。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楊麗娜(實習)、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