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資料中心>>圖書連載>>鄧小平的最后二十年>>第二章 殺出血路

鄧小平勾畫出“小康中國”的概況 (2)

2008年02月20日08:09    來源:zzzzzz

  從1982年到1986年,中央連續發布了5個有關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一步步將農村改革推向全國,引向深入,最終確立了中國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改革也推動了城市改革,在我國很快又形成了第二次“農村包圍城市”之勢。

  “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收獲,就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突然冒出搞多種行業,搞商品經濟,搞多種小型企業,異軍突起。”鄧小平這般評價農村改革中涌現的鄉鎮企業。

  江南春來早。1983年春節前夕的古城蘇州,已是春意盎然,生機勃勃。2月6日,鄧小平蒞臨蘇州,考察蘇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為決策全局提供經驗和依據。在我國遭受3年暫時經濟困難的時候,鄧小平作為黨中央總書記,曾到蘇州進行視察。那是一個生產萎縮、市場蕭條、商品匱乏、困難重重,人們都在勒緊腰帶渡過難關的年月。他是為扭轉國民經濟暫時困難而來蘇州考察的。而今,他頓覺蘇州的變化真大。從人們紅潤的臉色、歡快的神情、多彩的服飾,從商店裡琳琅滿目的商品,菜場上應有盡有的副食,從新春佳節前夕,整個城市歡樂祥和的氛圍,就可以感覺到這種變化是昔日無法比擬的。

  4個多月前的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庄嚴通過了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提出的黨在新時期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宏偉綱領。黨中央依據客觀實際,審時度勢,提出到2000年,實現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在1980年的基礎上翻兩番,使我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就全國而言,到20世紀末實現“翻兩番”是完全可能的。那麼,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這個目標能否實現呢?按照通常的說法,似乎基數越高,翻番越難。江蘇是全國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蘇州又是江蘇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這裡的干部群眾對十二大提出的“翻兩番”有什麼想法?經濟發達地區究竟有沒有可能在20世紀末實現“翻兩番”?這是鄧小平極為關心的問題。

  2月7日下午,江蘇省委領導同志如約來到南園賓館新平房的會客室。鄧小平聽匯報時,說話不多,但言簡意賅。

  “到2000年,江蘇能不能實現翻兩番?”沒有過多的客套和寒暄,談話一開始,鄧小平就直奔主題,雙眼充滿期待的目光。

  “從江蘇經濟發展的歷史看,自1976年至1982年,6年時間,全省工農業總產值就翻了一番。照這樣的增長速度,就全省而言,用不了20年時間,就有把握實現翻兩番。”江蘇的領導同志回答說。

  “蘇州有沒有信心,有沒有可能?”鄧小平問。蘇州,工農業生產的基數較高,經濟發展水平位於全省前列,在國內經濟水平較為發達的地區中具有代表性。解剖了這一隻麻雀,有利於黨中央把握全局,決策全局。“像蘇州這樣的地方,我們准備提前5年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奮斗目標!”江蘇的領導同志告訴鄧小平。

  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不僅能夠,而且可以提前實現翻兩番!鄧小平聽得十分仔細,頻頻點頭,表示同意和贊許。聽了匯報,他的心裡踏實了。他已經從蘇州農村的發展看到了祖國廣大農村的未來和希望,看到了祖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光明前景。

  “蘇州農村的發展採取的是什麼方法?走的是什麼路子?”鄧小平抓住主題,繼續發問。江蘇的領導同志思考了一陣,回答說:江蘇,特別是蘇州,歷來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蘇州農村經濟之所以出現新的飛躍,主要靠兩條:一條是重視知識,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依靠技術進步。蘇州農村勞動力原本文化素質較高,為了發展生產,各地還吸收了不少上海、蘇州、無錫等城市的退休工人和科技人員,充分發揮他們的技術和知識的作用。有些老工人很有本事,請來工作所費不多,只是給點工資,解決點房子,就很樂意干,在生產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往往是請來一位能人,就能建起或救活一個工廠。另一條是發展了集體所有制,也就是發展了中小企業﹔在農村,就是大力發展社、隊工業。

  社、隊工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特別是它的生產和經營機制顯然引起了鄧小平濃厚的興趣。他神情專注,聽得特別仔細。確實,社、隊工業的崛起,對蘇州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江蘇的領導同志匯報說,祖祖輩輩同土地打交道的農民開辟出了一個新天地。千百年來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已經結束,“農民兄弟”跨進了“工人老大哥”的行列。他們進廠不進城,離土不離鄉,實行亦工亦農的制度。1982年,常熟、沙洲等6縣社隊工業總產值已達28.18億元,佔工業總產值的40.35%,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社隊工業的發展反過來又為農、副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技術、裝備等物質條件,這就是“以工補農”,“以工建農”,農、副、工三業協調發展。

  “蘇州社、隊工業的成長和發展,”江蘇的領導同志歸納說:“歸根結蒂,憑借的是靈活的經營機制,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體制。從原材料的獲得,資金的來源,到產品的銷售,完全靠市場。因此可以說,是市場哺育了社、隊工業。”

  聽到這裡,鄧小平深邃的目光顯得格外明亮。市場問題是他思考已久的問題。他認為,說市場經濟隻限於資本主義社會,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此時,他又聽到了一番關於市場經濟的議論。而且,蘇州的實踐已經証明,依靠市場,生產力獲得了解放,生產得到了發展。

  “看來,市場經濟很重要!”鄧小平不容置疑地給市場經濟下了一個精辟的結論。一個孕育已久的關於“市場經濟”的思想在鄧小平的頭腦中越來越明晰。

  蘇州農村發展社、隊工業的一套辦法及其取得的成績,是鄧小平此行獲得的一個重要信息,也得到了他的首肯。其直接結果是,第二年,中共中央專門為加快社、隊工業的發展下發了正式文件,為這一新生事物正了名,撐了腰,為全國范圍社隊工業(后稱鄉鎮企業)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后,毛澤東審時度勢,把秋收起義部隊帶到了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最后勝利。當歷史進入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首先選擇農村作為改革的突破口。中國的改革,從農村突破並取得了成功后,鄧小平果斷決策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改革的重點開始由農村向城市轉移。他說:“農村改革的成功,增強了我們的信心,我們把農村改革的經驗運用到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中去。”

  農村改革的成功為國有企業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積累了經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際上是一種土地的集體所有權與農民的家庭經營權的兩權分離,為城市企業的資產國家所有制與企業的經營權的兩權分離指明了改革的方向。農村的家庭多勞多得,為城市企業打破“大鍋飯”的分配方式提供了可以借鑒的形式,而農村責任制激發的農民的勞動熱情,樹立了城市改革的信心。鄧小平預計城市改革3至5年也能取得顯著的成效,顯然是被農村改革成就所鼓舞。

  如果說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點是在農村進行改革,那麼1984年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則是轉移到城市改革。十二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以及《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的通過,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隨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從所有制經濟運行機制全方位縱深發展,真正觸動了長期僵化的計劃經濟的主體部分,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更重要的是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是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奮斗目標。誰也沒有料到,在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前來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發生的一段插曲,奏響了中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2000年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這天上午會談開始,在問題討論到一半的時候,大平正芳突然發問:“中國根據自己獨立的立場提出了宏偉的現代化規劃,要把中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將來是什麼樣?整個現代化的藍圖是如何構思的?”對於大平提出的這個問題,鄧小平沒有馬上回答,他陷入了沉思。一時會談戛然而止,沒有人說話,隻有時鐘在不停地擺動,所有的人都把目光集中到了鄧小平的身上。

  整整一分鐘過去了。僅僅經過一分鐘的思考,鄧小平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影響中國今后幾十年命運的設想。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1000美金,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后的。所以,我隻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

  鄧小平的解釋使大平正芳獲得了一個滿意的答案,他滿臉堆笑,連連點頭:我明白了。他知道,向中國投資,可靠。

  把到“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改為到“本世紀末”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實現“小康”,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意義重大的變化。“小康”目標一經提出,立刻引發了國內外的強烈反響。

  后來,鄧小平進一步將這個目標具體分解為兩步:即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在198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到20世紀末再翻一番,基本達到“小康”標准,人均達到800美元,這就是“翻兩番”。很快,“翻兩番”的小康目標就為全黨所接受,並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

  改革開放的實踐証明小康目標完全可能達到,農村的改革3年見成效,6年基本成功,解決了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溫飽問題,小康的第一步接近實現。實踐促使鄧小平思考更長遠的發展規劃。他說:“我們雖然活不到那個時候,但有責任提出那個時候的目標。”

  1987年4月30日,鄧小平會見了來訪的西班牙副首相格拉,在會談中格拉稱贊中國改革開放的變化,鄧小平回答說:“我對一些外賓說過,這只是小變化。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可以說是中變化。”“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30年到50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那才是大變化,到那時,社會主義中國的分量和作用就不用了,我們就可以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這是鄧小平第一次提出到21世紀的長遠規則。在黨的十三大上,形成了一幅完整的“三步走”發展藍圖。而今,中國人民正朝著總設計師鄧小平規劃的藍圖發奮圖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富裕之夢終將成為現實。

  >>>點擊進入《鄧小平的最后二十年》專題

  
(新華出版社授權發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1】 【2】 

  
(責編: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