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一個縣委書記的駐點調研日記 (2)

2011年10月10日13:1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二)

  江蘇沭陽縣委書記蔣建明

  時間:2011-10-1

  地點:沭陽縣李恆鎮

  鄉村的空氣像是經過水洗一般清新。早上7點,我按時起床,洗漱之后,打開電腦,瀏覽“網絡會客廳”,看到有網民發帖感謝鄉鎮黨委、政府幫助解決工程款問題,我心裡和這位網民一樣高興。今天是國慶節,是我駐村調研的第二天,這個國慶假日對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九月的農村,正是秋收時節,高粱紅臉,稻荷飄香。吃完早飯,8:15,我去幫助群眾收玉米。走在路上,我又想起了昨天思考的問題,如何幫助和解決農村家中無勞動力的貧困戶和空關戶在田地種植方面的困難,我和陪我勞動的陳書記進行了探討。我說出了我的觀點,能否由村居牽頭成立“幫工隊”,或者由村居實業公司將上述家庭的田地“拿”回來,通過土地流轉對外可以出租給花農等進行規模化種植,既能解決貧困戶和空關戶家中無勞動力問題,又給村居帶來集體經濟收益,同時農民也可以在出租地進行勞動獲得工資性收入,實現“三方共贏”。

  邊走邊聊,來到了玉米田頭。今天,我幫收的對象是丁得義老大爺。我戴上護袖,拿起鐮刀,和丁大爺一起收割玉米,收了三十米遠,我已經出了汗。古詩雲:“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現在雖然不是夏天,我也來自農村,知道農活是體力活, 粒粒皆辛苦。旁邊的陳書記告訴我,丁大爺已經70多歲,耳朵有點背,但身體健康,老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縣城打工,並在縣城買了房子安了家,小兒子還沒有結婚,也在外面打工,農忙時就回家幫忙。我看著丁大爺彎腰收割,心想,種庄稼,還得靠機械,既解放了人力,也增加了效率,農業機械化,我們政府部門還要加強引導。陳書記告訴我,像丁大爺老漢這樣留守的老人家庭還很多,大部分青壯年勞力都外出務工。我一邊低頭收割一邊思考,出現目前空心村現象的根本原因還是缺少崗位,缺少實業,家門口沒有就業崗位勞力必然要外流。近兩年隨著全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外出務工人數呈現逐年遞減趨勢,外出務工人數由2006年的37.3萬人減少到目前的25萬人,每年遞減2萬人左右,但仍有大量農民在外打工。想到這裡,更加堅定了我推動工業經濟、狠抓全民創業和三來一加等項目的決心。

  幫丁大爺收割了一片玉米秸,我又來到村民葛紹國家。老葛家院落不大,水泥地上晒著剛收回來的玉米棒子。我接過老葛遞過來的凳子,和老葛夫妻倆一起掰玉米。我們邊掰邊聊,隻要少雨少旱,玉米畝產近千斤,玉米目前的價格是每斤1.4元,除去籽種農藥化肥,畝均收入大概在千元左右。能不能把這個畝均收入再提高一點呢?我想,增加土地產出率除了依靠機械化,籽種改良更是一條捷徑。我對老葛說,明年你改種糯玉米,鮮食糯玉米產量高、抗病性強、適應性廣、綜合性狀好,畝產可達1500斤,先試種看看效果如何。他告訴我他一直種現在這個品種,已經形成習慣了。看來,農民缺少意識、部門缺少指導、基層缺少推動,這些問題都是現代農業中我們需要克服的問題,對農業必須要進行一場革命,打破傳統的農業種植思想,在機械化推廣和籽種改良上做文章,以增加農民土地效益,這也是群眾致富的一個途徑。我想,這個理念應該讓村組干部嘗試一下,在籽種改良上,先讓村組干部做著看,領著干,群眾看到效益了,觀念自然也就變了。

  因為要和鎮村干部訪談,10:20,我來到鎮政府,和鎮村干部代表進行了一對一的交流訪談。我一直認為,領導干部是地方發展與穩定的支撐力量,干部的能力和素質決定著地方發展的速度。我多次對黨委書記說,“沒有落后的鄉鎮,隻有落后的書記。”在接下來的40分鐘時間裡,我分別訪談了鎮黨委書記崔樹祝、鎮長尤洪法和村支書代表柴南村支部書記趙興建。三位同志結合自己的工作談了發展中的困難,說了自己最滿意的工作,也對李恆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聽了他們的談話,我既有表揚,也有肯定,還有批評。我告訴他們,李恆目前的發展已經滯后於全縣的發展大局,要實現跨越趕超就必須拿出超常規的方法和措施,必須有自我加壓、敢於爭先的精神和斗志,必須有更多標准化廠房和全民創業、“三來一加”等項目的支撐,脫離了標准化廠房、脫離了項目,無論信心怎麼高昂,發展還是一句空話。在和村支書訪談時,我特別問了村干部分工情況,結果和李恆居委會一樣,缺少經濟工作和民生服務等具體分管人,看來,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時間過得真快,還有1名副鎮長沒有訪談,時間已經到了11點,我來到了鎮政府信訪接待室,有些群眾紛紛上前向我反映問題。我對他們反映的問題一一做了交辦,對於群眾反映的危橋問題,我立即讓縣分管領導和交通運輸局局長下午就過來現場會辦,幫助解決問題。接待了6名來訪群眾,我想,應該還有更多群眾的問題沒有解決,在合適的時間,我會採用私訪的形式聽一聽群眾的呼聲,力所能及地為他們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難題。

  中午12:10回到“家裡”,飯菜還沒有上桌,我又找了鎮政府副鎮長洪偉接著交流訪談。我重點和他交流了李恆鎮的“三來一加”和全民創業情況。今年以來,李恆鎮新增全民創業項目314個,“三來一加”項目57個,雖然在數量上還不是最多,但是工作的開展還是有成效的。洪偉告訴我,目前,縣裡針對全民創業和“三來一加”雖然出台了很多優惠政策,但是按照政策享受金融支持還是很難,特別是在貸款擔保環節上程序不通暢,雖然有些群眾創業激情高漲,但是無法貸款。我立即安排了農工辦、全創辦、擔保公司、農合行等單位負責人下午來李恆鎮現場會辦,就落實政策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會辦,迅速解決問題。

  午飯后,我和老葛一家合了影。老葛3歲大的外孫女靠在我身前,笑得很燦爛,這機靈的小姑娘把我當成了“家裡人”。鏡頭把溫馨定格在了鏡頭裡。

  合影結束,我又瀏覽了一遍“網絡會客廳”,短暫休息。14:40 ,我騎車來到鎮政府三樓會議室,與部分老黨員、老干部代表進行座談。座談中,老黨員、老干部直言不諱地指出了農業水利基礎設施、道路交通、城鎮基礎設施配套、土地流轉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對於這些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我認真做了記錄。我告訴一起參加會議的崔書記,老黨員、老干部反映的問題,既有共性問題也有個性問題,應該分清輕重緩急,看哪些問題是依靠上級部門可以解決的,哪些是要靠自己解決的,例如村裡在道路建設上錯過了發展機遇,在水利建設上就不能再錯過,今年中央和省、市都高度重視水利建設,我們應該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加大項目包裝和對上爭取力度,力爭改變落后的農業水利基礎實施面貌。對於缺少資金的問題,還是要創新觀念和方法,學會融資,借雞生蛋。座談中,多位老同志提到李恆基礎差,缺資金,離縣城遠,受城區輻射帶動小,在發展經濟上鎮村干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知道,這句話是老同志從寬容和愛護李恆鎮現任領導干部的角度來說的。但是,我不能苟同。李恆最發達的時候是30年前,那時候比鄰鎮湯澗強,后來漸漸落后於湯澗,原因是落后在思想上、窮在方法上。我講了中國老太掙錢建房和美國老太貸款住房的故事,不同的思想和觀念,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鄉鎮發展也是如此,不能因為群眾的寬容就缺少壓力,既然在這個崗位,就要作出應有的貢獻,要利用組織上給的這個舞台資源為群眾辦更多實事。座談會氣氛非常活躍,老干部、老黨員暢所欲言,我真實地感受到李恆鎮干部群眾對加快發展的迫切願望。本來下午16:30我要去城區參加項目選址會辦,結果時間順延、順延,一直順延到了18:00還沒有結束,原計劃好的會辦改期。

  接著我又召開了困難群眾座談會。今年,我縣整合資源,實施了“陽光救助服務工程”。但是,對於這些困難群體來說,因病因災致貧,最高每月補助僅210元,對改善家庭生活來說僅是杯水車薪,我們在保障貧困家庭生產生活上任重道遠,隻有發展經濟,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做后盾,才能解決更多的民生實事。我想,要將這些困難戶家中的勞動力全部安排到企業做事,在工資待遇上由政府出面與企業協商,不一定要實行同工同酬,在工資待遇上可上浮一定比例,給予特殊照顧﹔同時要加大對貧困家庭下一代的培養力度,建立檔案,跟蹤幫扶,通過改變貧困子女的命運來改變家庭命運,我把這一要求進行了現場交辦,從現在開始就要這樣執行。

  座談結束,走出鄉鎮府的大樓,天已經黑了。回到房東家,飯菜已經上桌。剛坐下來准備吃飯,縣民政局和規劃辦的負責同志到了。我匆匆吃完飯,就在房東的庭院裡會辦了縣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方案。

  19:30,我和陳永亮去李恆鎮街區散步。走到街心的時候,陳書記指著兩個服裝店告訴我,這就是他的創業項目。我走進店裡,空間很大,環境很好。陳書記告訴我,自從縣裡號召全民創業以來,村干部都帶頭創辦了項目。今年以來,整個居委會新增貸款367萬元,貸款余額1156萬。我鼓勵他繼續帶領群眾發展村級經濟,帶領群眾創業致富。夜晚的農村街道沒有城市的喧囂,卻也燈火通明,步行過程中時不時有群眾向我打招呼。一路上,我與陳書記談標准化廠房建設、談全民創業、談三來一加、談高效農業,聊了很多,回到房東家已經是20:30了。意猶未盡的我們坐在客廳裡,就李恆居委會未來的發展繼續談話,聊天。聊天結束后,房東老葛高郵的兄弟葛永高又與我談了來沭投資等相關事宜,我給他留了電話號碼及我秘書的電話號碼,鼓勵他們回家投資辦廠,造福百姓。

  談話結束,時間已經到了22:00,洗漱完畢,我又瀏覽了一遍“網絡會客廳”,還是沒有絲毫的睡意。就縣域經濟發展來說,我縣已經按“全領域、全方位、全激活”的思路作了部署,但是就鎮村發展、農民增收來說,其實還有很多工作可做。我想起今天算過的一筆賬:縣農委王少東主任告訴我,通過籽種改良,在沒有自然災害的情況下,水稻可以增加300元/畝,小麥可以增加200元/畝,玉米可以增加100—200元/畝。全縣200多萬畝耕地,平均每畝地能增加200元收益,那全縣該是怎樣可觀的數字啊,這應該是一場真正的“農田革命”。
【1】 【2】 【3】 【4】 【5】 

   
 
(責編: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