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保江:萬眾一心 爬坡過坎 克難前行--十八大專題報道--人民網
人民網

韓保江:萬眾一心 爬坡過坎 克難前行

2012年11月11日15:22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面對人民的信任和重托,無論有多少“陡坡”和“溝坎”,我們黨都將團結帶領人民奮勇攀登,奮力跨越,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兩個“百年”夢想。

  
  11月8日,一場舉世矚目的盛會在金秋的北京舉行,中國共產黨在開放與自信中寫下繼往開來、團結奮進的時代篇章,中國的崛起將在新的起點上繼續前行。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代表全黨再次向人民庄嚴承諾:在本世紀上半葉,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完成兩個宏偉目標,這就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要實現這兩個“百年”夢想,履行好執政黨向人民作出的庄嚴承諾,不可能一路坦途,不僅要爬很多險峻的陡坡,而且還要跨越很多布滿荊棘的溝坎。對此,我們務必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決不能因為坦途而得意忘形,也不能由於要爬坡過坎而畏縮不前。
  
  輝煌的成就已經成為過去,我們更應該著眼未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積極應對實現兩個“百年”宏偉目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復雜形勢,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勇敢攀爬和跨越發展道路上的各種陡坡、各種溝坎。
  
  經濟建設要爬“陡坡”。當前,經濟發展要爬的最大“陡坡”莫過於進入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以后,我國如何繼續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避免墮入“中等收入陷阱”,為實現兩個“百年”宏偉目標夯實物質基礎。
  
  發展是硬道理。要實現兩個“百年”宏願,最根本的還是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不斷做大社會財富蛋糕。世界邁入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如果我們依舊守著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必將遭到來自國際國內的雙重困擾,經濟發展就必會面臨“減速”的危險。
  
  從國際環境來看,在百年一遇的經濟大危機的嚴重襲擊下,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短期內很難實現根本性好轉,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也很難再像危機前那樣超高速發展。如果我們仍停留在高度依賴外需帶動增長的發展方式,必然難以為繼。更何況一些西方國家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的陰魂不散,由於害怕中國的崛起,很可能對中國的出口實施五花八門的貿易保護主義制裁乃至圍追堵截。
  
  從國內形勢看,經過30多年的國民經濟高速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同時,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更把我們帶入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中后期”發展階段。因此,靠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拼勞力來維系的粗放、擴張型發展方式將難以持續。更何況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環境意識與維權訴求不斷增強,特別是過去30多年支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人口紅利”、“環境紅利”、“資源紅利”等的風光不再無限。因此,如何繼續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進而如期實現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政治建設要爬“陡坡”。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從沒有忽視過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近十年來政治體制改革繼續推進,民主法制建設邁出新步伐。但是,仍需看到,政治體制改革滯后於經濟體制改革的事實依然存在。如何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進而防止黨政不分、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以及消除形形色色政治上的潛規則,仍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有效手段。特別是由於對權力的制約存在不足,導致權錢交易和腐敗現象在一些領域仍易發多發。因此,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就必須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要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讓各項民主權利切實落實,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文化建設要爬“陡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通過經濟建設夯實物質基礎,需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來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現在,一些領域客觀上存在的核心價值缺失、信仰頹廢、道德失范、誠信缺乏等現象,已經侵蝕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世界史上許多政權更迭和國家興衰的事例都表明,一個政權和國家的垮台往往並不是由於經濟困難和軍事衰弱,恰恰是由於其社會核心價值的缺失和思想道德的淪喪。中華民族要真正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僅要有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的“硬實力”,而且需要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軟實力”。
  
  社會建設也要爬“陡坡”。“經濟腿長,社會腿短”,這是人們對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現象的比喻。為什麼一些人收入水平提高了,生活改善了,牢騷、抱怨反而多了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在重視經濟建設、普遍追逐GDP的同時,社會體制改革仍然不足,民生建設仍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問題,忽視弱勢群體的“話語權”。由於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成果還沒有真正實現讓普通老百姓公平而充分地分享,加上看病難、看病貴、住房難、住房貴等直接關乎群眾的民生難題仍然存在,影響著群眾的幸福感。因此,不斷加大對社會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快補齊社會建設這條“短腿”,不僅是和諧社會進步本身的內在要求,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如果沒有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各項事業都將一事無成。然而,社會建設遠比經濟建設難度更大,一般來說經濟建設總還是遵循著投入產出的效率原則,而社會建設則不一定。由於社會結構和價值觀越來越多元化,特別是社會建設的投入不一定能夠馬上直接獲得顯著回報,更不一定顯現即期的政績。因此,增強社會建設必須更加有決心、有恆心、有耐心、有信心,長期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更要爬“陡坡”。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進而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十八大點燃了中國人民期盼的又一個夢想。然而,要實現這樣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當然還存在著許多難題。由於勞動力總體素質仍然不高和自主創新能力低下而導致的粗放發展方式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加上轉變發展方式還需要支付巨大的沉沒成本、重置成本和交易成本,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並非輕而易舉。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實習)、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