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路上按】《人民日報》8月24日頭版刊發了《1998年,跟隨習近平進藏》一文。文章作者福建日報原常務副總編輯張紅,用充滿深情的文字回憶了1998年6月自己作為隨團記者,跟隨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率福建省第二批援藏干部進藏期間,在雪域高原上的那些難忘日子。
據文章介紹,因為要參加福建省委六屆八次全會,習近平必須在6月21日離開林芝。因此在林芝的幾天裡,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學習路上梳理出習近平每日重點行程,帶大家了解一下習近平當年在短短4天時間內會見了哪些人,辦了多少件事兒?
【日志一】
1998年6月17日
行程:拉薩貢嘎機場——米拉雪山——工布江達縣——阿沛大橋——八一鎮
經過3000多公裡的飛行,6月17日清晨,習近平在拉薩貢嘎機場下機。援藏干部由省委副書記陪送進藏,是當時全國規格最高的,西藏自治區黨委有關黨政領導到機場迎接。
披上聖潔的哈達,喝過藏族同胞敬獻的青稞美酒,援藏大部隊留在拉薩休息,習近平則抓緊時間,率先遣隊馬不停蹄向福建對口援藏地區——林芝進發。
車出貢嘎機場,一路童山漠野,罕見人煙。狂風卷著碎石拋向四野,砸得車窗噼啪作響。崎嶇的道路上車子顛著跳著晃著,腦袋幾次撞上車頂。想喝口水,杯子卻難以送到唇邊。
舟車勞頓 就著礦泉水大口吃面包
貢嘎機場到林芝八一鎮之間,是500多公裡漫長的路程,習近平乘車走了一天。途中的米拉雪山海拔5000多米,山頂汽車必經的隘口上,林芝地委、行署和群眾挂上了熱烈歡迎的橫幅和象征吉祥的經幡,風中,映著茫茫白雪的大紅橫幅和五彩經幡獵獵有聲。
翻過米拉雪山,車隊沿尼洋河畔順流而下。尼洋河發源於米拉山,全長307公裡,在海拔2900米的八一鎮匯入雅魯藏布江,垂直落差2000余米。長河流淌著清澈澄碧的雪水,向東穿過大川陡谷,繞過斷壁懸崖,河面越來越寬,兩岸綠樹蔥蘢,牛羊像珍珠一樣洒落在草甸上。
車隊停在壩上的幾棵白楊樹旁,大家下車吃午飯。一路勞頓,秘書和隨團醫生暈得趴在車上,習近平卻依然精神煥發。他搬了個石塊坐在白楊樹下,打開分給自己的干糧盒,就著礦泉水大口吃面包。看到我耷拉著腦袋坐在一邊,便拿個干糧盒遞給我說:“還是要吃點東西。”
車到林芝境內的工布江達縣,習近平風塵仆仆,拐到縣委辦公地拜訪,扎根西藏20年的縣委書記熱情介紹當地情況。出縣城不遠,一座橫跨尼洋河的柔性懸索大橋映入眼帘。聽說阿沛·阿旺晉美副委員長的故鄉就在附近,大橋是他出資修建且命名為“阿沛大橋”。習近平下車,和第一批援藏干部領隊鄧保南一起走到橋頭仔細觀看。
見義勇為 把氧氣袋讓給隨行同志
抵達八一鎮,已是晚間8點多,天還亮著。住下后,我覺得精神好多了,又是猛吃飯,又是洗澡洗衣服,還謝絕了氧氣袋。不料躺下不久,問題來了:胸悶、頭暈!原以為會慢慢緩解,可是腦袋越來越糊,我開始大口喘息,覺得自己在往深水裡下沉……一絲尚存的求生意識催促著我,咬緊牙根掙扎著起床,一腳深一腳淺蹭到樓下服務台求救——
一看我臉色發紫,嘴唇發黑,服務台的藏族小伙子三步並兩步往樓上跑,不一會兒,拎來了一個大氧氣袋。
吸了氧,回過神后,我一抬頭看見牆上的挂鐘,時針已經翻過凌晨1點。
“呀,這麼遲了!你拿來誰的氧氣袋呀?”我問。
藏族小伙子大大咧咧地說:“沒事,那個年輕人聽說有人不行了就讓把氧氣袋拿來。”
那個氧氣袋讓我平安度過進藏的第一個夜晚。我心裡過意不去:初來乍到世界屋脊,氧氣袋可是生命安全的保障。是誰讓給了我?
第二天,我半開玩笑地問一起進藏的隊友:“昨晚是哪位年輕人見義勇為,把氧氣袋讓給我了?”
“是我。”習近平笑著回答。
相關新聞
![]() |
相關專題 |
· 學習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