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
“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4月19日,习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课题。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保持纯洁和活力的生命线和传家宝。在贯彻群众路线过程中,传统方式是走下去、请上来,与群众面对面做调研,乃至于同吃、同住、同劳动等等,的确有一定效果。但是,部分领导干部的群众意识日趋淡薄,与普通群众从空间上、心理上都产生了距离。从群众中来却上不来,到群众中去也下不去。即使偶一为之,往往也成了一种形式,效果不彰。如何走群众路线,在强调继承的同时也亟待创新。
网络时代的悄然来临,为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新思路,为党群互动开启了新路径。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有7亿之多,网民已成为最大社会群体,网络已成为最大社会领域。所谓“知识都在网络上、思想都在微博上、朋友都在QQ上、购物都在淘宝上”,虽然有点夸张,但也道出当今社会“无网不在”的客观事实。
随着互联网成为群众意见表达的最大平台、热点难点问题的集散地,一方面小事件易成大风暴的“蝴蝶效应”,给国家和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因为网络沟通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交互性与开放性,能够以最低成本,实现多方信息的直接交换,成为人与人沟通的高效纽带和渠道。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突发期,利用好这一新的党与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和渠道,与时俱进地把群众工作拓展到网络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近来年不少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在网上开微博、发贴子,直接倾听民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网上生态,显现了“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积极效应。
然而,仍有不少领导干部对网络缺乏深刻认识,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未能全面理解,不懂网、不上网,甚至以不沾网为“慎重”、为“自豪”。有的“望而却步”,认为网络是高大上、高难度,配了电脑不学不用,讲话稿有属下帮忙写就够了。有的“因噎废食”,认为上网费时间,不但自己不上网了解民情、获取知识,对下属上网没有指导只有限制。有的“事不关己”,网上怎样与我无关,反正上级没有规定必须上网做群众工作。有的“物伤其类”,听说有的干部在网上惹出事来,生怕自己在网上说错话或泄露信息,被人盯上得不偿失,不如与网绝缘。这种种干部“上网自闭症”的结果,是群众的网上呼声无人回应,谣言等不良信息快速广泛传播,相关部门和党员干部“集体失语”。党和群众的关系疏离,在网络空间表现得格外扎眼,反过来进一步恶化了网络之外的党群关系。
因此,党的群众路线也“必须过好互联网这一关”。尽管网民不能完全覆盖群众,但网民已是群众中重要的一部分,网络已成为反映民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尽管网络的“键对键”不能替代现实中的“面对面”,也不意味着彻度丢弃走群众路线的传统形式和方法,但必须把互联网作为党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今天的领导干部,除了现实中要访民户下基层,同时必须学会“线上聊天”“网上蹲点”。
在这方面,习总书记给我们带了个好头。他多次通过新媒体与网民互动交流,拉近了领导人与网民的距离。这次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更是给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摒弃“忽视网络”“轻视网络”“害怕网络”等陈旧思维,树立做好网上群众工作新理念,积极主动利用论坛、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工具,掌握网上表达与沟通技巧,学会有效地“从网络中来”:倾听不同阶层的民声民情;也能准确地“到网络中去”:把党的政策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传播出去,见缝插针地做群众工作,“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士心热评”专栏:
网评精粹:
相关专题 |
· 作者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