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有喜百家愁,红包强压市民头。来往人情风日盛,可叹钱财送酒楼。”这首诗是当前“人情风”泛滥的真实写照。近年来,“人情”名目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登科酒、安慰酒、乔迁酒、满月酒、寿诞酒……过度的“人情”消费已成为百姓心中的痛。这股变味的人情风,犹如商品传销绑架了社会不同阶层,让干部群众倍感“压力山大”,均为“人情礼”所累、被“人情礼”压折了腰,且几多无奈。
赈酒请客、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本无可厚非。但这种传统礼仪随着时代变迁已逐渐异化变质。在官场、职场、民场等各个社会阶层中,以礼金多寡论人情之轻重、薄厚,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莫不充斥着“人情风”。人们戏言称请柬是“红色支付令”、“温柔罚款单”,甚至有人发出“人情猛于虎”的感慨,人情风“灾难重重”。
“人情”风愈演愈烈,档次越来越高,源自于显阔斗富炫耀心理、相互攀比虚荣心理,打脸充胖子、挣面子,有的甚至是出自于不办吃亏的敛财心理,没事找事,收回“感情投资”。这助推了攀比、铺张之风,败坏了社会风气,甚至成为某些人权力寻租的幌子,腐蚀了少数党员干部,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古人有“君子之交淡于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的警世名言,也有“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绝唱,无不彰显着礼尚往来的理性传统。而对比现在,在“人情风”蔓延、人情债上涨的情况下,礼越送越厚,人情却越来越薄,有的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演变为“人情”风陋习。而这“社会病毒”的泛滥,很多人都是受害者,但“人情风”的形成,很多人又是始作俑者,自觉或不自觉当起了“人情传销”者。
清新文明的社会风尚容不得泛滥的人情消费,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呼唤理性简朴的人情消费。中央八项规定为我们指明了航向,大力倡导文明节俭的新风尚,杜绝奢靡浪费之风,政治局为我们带好了头。遏制人情“传销”风,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回归“人情礼”的本意,以“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的人情观,秉承中华民族礼尚往来、节约勤俭的优良传统,让人情“传销”无“销路”可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