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8月6日电(方蕊娟)据媒体报道,东部某省一名厅长最近下基层调研,在与当地群众交流时,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网友感慨说“一些官员开会讲话、汇报工作时口若悬河,直面群众怎就结结巴巴”?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七一社区网友认为,与群众“无话说”是“干群隔阂”酿下的“苦果”,党员干部只有在同人民群众打交道中锻炼能力,掌握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在调研中真正听到“民声”。
网友“何解”在题为“别把‘调研’练成了‘调演’”的帖文写道,调查研究重在贴近实际、深入群众,从来都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曾几何时,调研竟成了一些领导干部“博名声”、“秀形象”的得意秀场。他们把下基层变成“吓基层”,事前有人踩好点,现场一大批干部陪着、记者跟着,事后大作形象宣传。试想,正常的调研弄得跟“演戏”一样,干部扮“群众”,群众背“台词”,能有几句真话、几分实情?
“平时讲话‘滔滔不绝’为何见了百姓却‘哑然失语’?究其原因,是干部与群众之间产生了‘距离感’,由于干部不了解基层情况才会‘不敢说’、平时联系群众少才会‘没话说’”、对群众不用心才会‘不愿说’”,网友“醉枕江山”分析到,“只有在同人民群众打交道中锻炼能力,在人民群众中找方法,特别是对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绕道走,敢于以正确的态度直面群众,掌握百姓关心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百姓沟通交流才会有‘谈资’,才能从谈话中真正听到民声”。
网友“圣洁书生”认为,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总要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去。要了解些什么,找哪些人调研,怎样调研,都得有个大致的计划。不能不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更不能为了应付而下基层。“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拍个照,留个影,给基层要几份材料回来编稿子,这不算下基层,而是在扰基层。
话不投机半句多,群众最恨“空谈家”。现在有的干部总觉得群众工作难做,究其原因,就是与人民群众缺乏共同语言。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学会用群众语言跟群众交流,懂得与群众互相沟通的方式,从群众最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说群众听得懂的话,讲百姓都明白的理,谈大家最关心的事。只有干部掏出“心窝子”,群众才会打开“话匣子”。双方才能推心置腹,形成共识。党群关系才会融洽,践行宗旨才会落实,网友“午夜听蝉”在帖文中表示。
相关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