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国道318线,从海拔2530米的雅江县城往理塘县城方向坐车颠簸爬行17公里后,就能看到雅江县河口镇麻格宗村村干部阿志玛的家。雄浑的剪子弯山下,竖立着醒目的大红招牌,由三层藏式民居改造成的青年旅社已成为川藏骑游“攻略”中广受推荐的驿站。仅去年,旅社就为阿志玛家带来超过10万元的纯收入。( 2013-07-05《人民日报》《四川日报》)
这一切都来源于走“亲戚”,“亲戚”入村,这也是四川省孜州走“亲戚”走出的结果,为改变资源少、基础弱、增收难的现状,甘孜州从去年开始大胆创新,以结对认亲、同心同向、爱心帮扶、宣传教育、共建共创和幸福工程六大活动为载体,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群众增收。
“亲戚”入村到底入什么?不会只是入个人,捧个人场,人走了茶凉了,事没有了吧。
其实,在这里,就是在甘孜州“亲戚”入村亲了的是民心,富了的是人民,发展的是经济。
俗话说:“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说来说去,亲的依然是咱亲戚,亲的依然是咱老百姓。那么干部下基层,到群众家里去,就是要做工作,认亲戚,干事情。
甘孜州的干部进入群众家,一方面是认亲戚,另一方面是谋发展,这样路子走对了,发展就有了出路,群众就了思路,致富就有了活路。
可是如果干部进入农村,光是认认门,挂空档,就会流于形式,这不,这样的事也屡见不鲜了,往往各地开展的干部下基层,来了一阵子,一阵风,走了没信子,没音信,对此,老百姓有意见,看到类似这样的活动,老百姓会躲,也会远离,心想,又是一阵风,对干部下基层认为是负担,或者说是走形式走过场。
可在甘孜州似乎并不是这样,而是看到了民心,亲了的也是民心,干部下基层认亲戚,老百姓也是沾亲戚的光,通过干部的结对帮扶,谋划了发展,提升了发展能力,改变着落后面貌。
首先,5万余名公职人员与20余万户农牧民认亲结对,每位农牧民都有干部“亲戚”,真正做到双向全覆盖,不留盲区、不挂空挡。而老百姓也亲自感受到了幸福和民生,有一位基层的村党支部书记次仁邓珠掰起手指头说:“最大的不同,一是全村100%覆盖,每个村民都有干部‘亲戚’;二是真抓实干,干部‘亲戚’不仅常来看望我们,还帮我们搞建设,解决各种困难。”
其次,州、县、乡三级共同参与的群众诉求会商解决机制,打破了结对部门和个人的局限,整合各方力量,为群众解难题,为基层解难题。州、县、乡三级干部“亲戚”的到来,让俄木学村村民第一次不出村便享受到免费的上门体检服务,困扰全村的灌溉用水和产业发展问题也开始逐步解决;一度缺水、缺电的金鸡坝村,在干部“亲戚”到来后大变样:路通了,电通了,人畜饮水改造也在一个月内完成了!如今,金鸡坝村3公里的旅游环形干道正在建设之中,“农家乐的生意肯定会更红火,再加上半高山蔬菜、优质水果等农业产业,相信金鸡坝的未来会更好!”。
再之,干部的观念和作风改变了,群众的思想转变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项工作红红火火开展,取得了实效,亲了民心。结对认亲更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加快了农牧民增收致富步伐。道孚县开展结对认亲活动以来,总投资2.3亿元,安排落实民生项目193个,同比增131%,争取各类扶贫资金2298万元,改善了2114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康定县塔公乡江巴村68户村民在县委办“亲戚”的帮助下,发展起酸奶基地,不仅专门设计了精美规范的包装,还启发和引导了牧民用市场化手段推销自己的畜牧产品。
民心是秆称,一头是老百姓,一头是干部,干部与百姓结穷亲,穷亲富了,干部作风改变了,提升了信任力,也是执行力,让民心更成为衡量亲戚亲不亲的最好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