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政绩冲动症
涂启智
干部考核再也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震聋发聩之语至少透露两点信息:一是当前仍有不少干部难以摆脱“GDP情结”;二是昭示中央科学考核干部之决心。它是官员政绩评价方式的进步,与以人为本、情系民生及科学发展执政理念相吻合,非常值得期待。
GDP要的是经济增长,而民生福利、社会事业及生态效益要的是财力投入。在GDP冲动下,很多地方官员都乐于将财政资金大量投放于招商引资的面子工程与形象工程中——取消单纯GDP考核,代之以民生指标考核,有利于促使各级政府官员将公共财政资金主要投向社会与民生福利事业。
必须清醒认识到,取消单纯的GDP考核容易,但遏制政绩冲动并不能一蹴而就。实事求是地讲,官员追求GDP和上级对基层实行GDP考核,本身并无过错。因为社会进步与民生福利改善都需要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撑,离开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民生改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错的是什么呢?错的是GDP至上的扭曲评价机制,错的是以牺牲土地、牺牲环境、牺牲法律、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的畸形GDP政绩冲动。
以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代替GDP考核,符合广大民众愿望,但仍要防止官员的“政绩冲动症”作怪。在政绩冲动之下,民生可能“被改善”、社会“被进步”、生态效益“被提高”,换句话说,官员为了追求政绩以便在干部考核中获得好评,仍会向新的考核指标中注水。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约束官员的政绩冲动,即使取消GDP考核,也可能使社会民生指标考核走调变味。要遏制官员的政绩冲动,一是要改变评价主体,政绩考核组不仅要有官员、专家等精英阶层代表参加,更应赋予公众尤其是基层普通群众参与评价官员的实质权利。二是改变评价方式,抽取社会与民生福利改善情况样本时,尽可能地扩大范围进行调查分析,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全面、客观与准确性。三是实行严厉问责制度,要让在政绩考核中弄虚作假的官员无条件下课。
数字背后的精气神
郭元鹏
曾经看过一个笑话:两位富翁打赌,A富翁说你敢裸奔我给你1000万,于是B富翁就裸奔了。后来他想想很吃亏,心想我又不差钱,裸奔真丢人,于是他也对A富翁说你裸奔我也给你1000万,于是A富翁也裸奔了。后来两人相对一笑说,我们这不是很无聊吗,谁也没赚钱,结果还丢了人。一位专家说:其实你们的裸奔还是有意义的,这一会儿你们就为GDP作了2000万元的贡献。
笑话不高雅却能说明问题。在我们官员的考核中,就有很多地方是被这样的GDP所抬起来的。表面上看GDP的大山很高大很宏伟,其实却缺乏坚实的质地。
干部政绩考核再也不能以简单的GDP论英雄,是政绩考核的本位复归,考核干部不能仅仅看所谓的生产总值,更需要看的是这些生产总值的来源。这就如同看一个人一样,不仅要看他的外表,更要看他的内心、看他的精气神。这就要求我们考核官员的时候,要英雄,更要问英雄的出处——
要看这高高的GDP大山是什么堆起来的。是败家子式的卖地得来,还是靠着发展可持续的经济得来。而事实上,很多地方的GDP最大的来源还是土地财政所得,这样的收入就如同一个地主一样,把家中可发展的土地都卖了,这样的收入没有多少意义,而且还有很多后遗症,前任卖地后任卖什么呢?
要看GDP的精气神。看看这样的GDP是可持续发展,还是一锤子买卖。比如来源于房地产的收入,就是一锤子买卖,它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效益成就的仅仅是个别的开发商和政府。要是其他事业的收入,就应该多给分,比如环保类型的企业,比如新型企业,比如外汇企业,这样的企业创造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对于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收入都有好处。
要看GDP的三魂七魄。看看这样的GDP是有前瞻性的,还是短视的。具体说来,就是要看看成就GDP的是污染企业还是环保企业,是群众反对的还是群众赞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