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消彼长 倒逼压力促经济优化
中国社科院法治国情调查研究室副主任吕艳滨认为,计划经济年代,干部们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干部们特别是基层干部的优越感受到冲击,公款铺张浪费一定程度上成了有些干部维系优越感的重要支撑,成了他们自认为的理所当然的“福利”。
“公款消费的铺张浪费,一度造成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高档餐饮、酒水等行业汇聚,一些企业赚得钵满盆溢。但没有一个世界强国的经济是依靠公款消费支撑的。当前的倒逼压力之下,生产要素正转身进入其他行业。”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说,这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他认为,分析公款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应跳出餐饮、酒水、花卉等行业利益,着眼于国民经济整体。表面看,餐饮、酒水、花卉等行业一定程度上陷入萧条,但财政的总体支出并没有减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弱化,只不过此消彼长,受益者变成了与满足普通群众消费相关的行业。
江苏省宿迁市财政局副局长王冬梅介绍,严控公款消费后,当地财政的支出结构得以优化,更多地投入到了民生领域。今年一季度全市民生领域的支出合计达到33.4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61.8%,同比有所提升。
王冬梅说,以前财政资金“养肥”高档餐饮、酒水等行业是拉动内需,现在缓解普通群众“教育、医疗、住房”的压力同样是拉动内需,“没有后顾之忧,普通群众才‘敢花钱’,才能释放出健康的内需”。
另外,说“严控公款吃喝影响招商引资”也值得商榷。一些基层干部告诉记者,有时候在饭桌上确实是便于与客商交流,但不一定是大吃大喝,真正的企业家也绝不会过度看重一个地方招待水平的高低,而是更看重这个地方投资的环境如何、效益怎样、风险多大,节俭清廉反倒容易赢得人家的信任。
至于说影响地方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和资金,虽然道出了一定的实情,但这本身就是不对的,不值得提倡。目前中央正在力推简政放权、削减行政审批、避免过度干预微观经济等改革措施,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铲除上述论调产生的土壤。(记者 代群 席敏 王骏勇 凌军辉 叶超 任峰 陆文军 方问禹 倪元锦)
根治“吃喝病”需治本之策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各地迅速吹起一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新风,以大吃大喝为代表的公务接待奢侈浪费等现象明显减少,基层正发生着“几少几好”的积极变化。
一方面,群众拍手称快:干部赶饭局、拎酒瓶的现象少了,上班的时候浑身酒气的少了,群众办事找不到人的现象也少了;另一方面,许多干部也感叹公务接待新风给自己带来的益处:身体变好了,家庭关系好了,干工作的状态也好了。
这些可喜的变化来之不易,因为我们需要转变的是某种流行的社会风气,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酒桌办事”的潜规则。中央“八项规定”无异于当头棒喝,使官场吃喝风来了个“急刹车”“大转弯”。
然而,一些既得利益受损者也对中央要求抱着排斥的心态,甚至不惜顶风作案;一些基层干部虽有所收敛,但仍在徘徊观望;还有一些人,对规定执行的坚决性和长期性表示疑问。看来,落实“八项规定”、杜绝公款浪费,还需建立长效机制,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
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应尽快推动预算制度改革,明确“三公经费”到底多少合适、如何使用、怎么监督等细则,把好源头关;同时减少政府行政审批事项、放活市场培育社会、增加群众在官员考核中的发言权,逐渐消除公款大吃大喝的土壤。
需要进一步明确接待标准。反对公款吃喝不是“不吃不喝”,而是不要“大吃大喝”,正常的公务接待还是需要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大吃大喝,应该按什么标准进行正常的公务接待,要尽快制定统一和可操作的标准和程序,以防止基层无所适从。
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惩戒。此前中央对少数违反相关规定、顶风作案的个人和地区,进行了曝光和处理,社会震动非常大,效果明显。下一步,应形成制度化的监督惩戒措施,同时利用好社会力量,不定期明察暗访,通报曝光,让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等行为无处遁形。
总之,落实“八项规定”、严控公款吃喝,不仅需要中央的大力提倡、领导的率先垂范,还需要完备的制度、健全的机制作保障。唯此,中央规定才能长期地、严格地执行下去。(记者 王骏勇 代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