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网友曝光、媒体报道并引发公众质疑的“火箭提拔”的年轻官员有18人,有5人最终因媒体报道而被免职或者自动辞职,这些“火箭提拔”的官员中,有人完全靠个人努力获得提升,但也有11人,在被曝光的资料中,其父母或者其他亲属有官职。
我们不反对“破格”提拔优秀的年轻干部,如果是公认的“优秀”,当然应该做到“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舞台、干成事的给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把优秀人才才能聚集到党旗下。否则,党的事业怎么接好“力”、传好“棒”,生生不息。
既然是“破格”,就更应该慎之又慎,更应该是群众公认的响叮当的优秀人才。但是,我们看到,有少数“破格”提拔的官员中,年纪轻轻,利用各方面“人脉”、打通各方“关系”,突破各项“规定”和“程序”,用四五年,甚至二三年的时间,“坐上火箭”,轻轻松松就走完了一般人需要经过十几年才能走完的“程序”、“阶梯”。他们常常“位子”更换频繁,甚至“一步登天”。比如,韩寒2010年7月大学毕业,花了不到3年的时间,从科员到副科再到正科级的金乡县鸡黍镇镇长,实现了“漂亮一跃”,完成了最起码需要5年的拼搏。“破格提拔”帮她“节省”了近两年的时间。而在徐韬的升迁过程中,也被以“优化年龄结构”为由,“破格提拔”两次。试想一下,没有网友的“火眼金睛”,没有他们自身的“百密一疏”,这些“破格”提拔的官员几乎要“成功”了。
一些地方以“干部年轻化”、“破格提拔”、“异地任用”为借口,往往利用政策的“瑕疵”、抓住程序的“灵活性”,大做文章,使得“非正常”的正常化、“非程序”的程序化、“潜规则”的规则化,从而达到“美丽”跳跃,实现“进位”的最终目标。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少数地方,在对待官员的升迁上“急功近利”,念歪中央政策的“经”,把年轻化搞成低龄化,急急忙忙推选出业绩一般、政绩平平、素质普通,甚至“带病”的干部,这样必然伤害那些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清清白白为官的干部。
在惊醒地面对“火箭型”官员的同时,必须对一些“潜伏型”的官员,多加注意和警醒。这些所谓的“潜伏型”官员,往往本事不大、行事低调、办事平庸、为人圆滑,这类人往往被冠之以“低调”、“不张扬”,甚至可能还比较有“口碑”。这类“潜伏型”官员往往有深厚的“背景”、有雄厚的“家底”、有别人无可比拟的“关系”,他们凭者一双双“无形”的手,在规矩地走“程序”中,每每获得“高票”,甚至“满票”,从而得到升迁。
所以,我们应该从“伯乐相马”制度转变为“规则赛马”制度,改变“大官选小官、少数人选少数人”的格局,让选人用人制度公开化、透明化,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才能真正打消公众疑虑,既还干部一个清白,又给公众一个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