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根笔杆走天下”。好“笔杆子”历来是基层的稀缺人才,香馍馍。但目前,基层存在“笔杆子”堰塞湖现象。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对“笔杆子”认识上的“斜视”和培养上的“短视”,使“笔杆子”在使用上受到闭塞,起用上遇到阻塞,形成“笔杆子”成长与出路的堰塞湖现象。
基层好“笔杆子”难寻,除了“笔杆子”培养周期较长,工作压力大,年轻干部不愿“自我加压”外,还与领导干部的培养目的和观念有关。一是笔杆子培养的狭义认识,使其局限于单纯的文字工作。部分领导重视“笔杆子”主要看重的是“笔杆子”的写作能力,培养锻炼也侧重于写作能力、文字功底,忽视其组织能力、统筹能力等其它能力的培养,使其与业务工作、基层调研脱节,局限于写作,造成特长明显、短板突出。长此以往,“笔杆子”们思维单一,无法创新,最后只能借助外力闭门造车、复制粘贴。二是笔杆子出路的单一性,使其局限于文字岗内任职。部分领导干部存有笔杆子能力单一,只会写文章的心态,不敢将其转岗到经济、民生等岗位。使笔杆子们常年在文字岗位埋头写作,就算稍有交流提拔,也多是在办公室、研究室、信息科等“写材料”岗中“体内循环”。
笔者以为,止水不流,笔杆子“堰塞湖”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笔杆子”的成长,也不利于稍有文字基础年轻干部的培养。“笔杆子”们因长期困于堰塞湖中,思想闭塞、能力短腿,无法良性成长,容易打消“笔杆子”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笔杆子”经常加班加点,流通缓慢也容易让后来者望而怯步,不愿从事文字写作。
其实,大部分“笔杆子”本就是有一定基础,稍加雕琢就能成才的优秀对象。培养锻炼“笔杆子”,不能以短视的方式限制了“笔杆子”成长的方向,应从多方涉猎,大胆启用方面,为“笔杆子”综合实力的提升和个人能力的成长提供平台。多方面培养“笔杆子”。要让“笔杆子”多下基层、多接触中心工作,这样才能避免闭门造车,写出的东西才有内涵、有深度,笔杆子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有力锻炼。多岗位起用“笔杆子”。真正的笔杆子不只是写得好,更有思想、有内涵、有见解,他们完全有能力胜任业务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敢于启用笔杆子,将笔杆子放在经济、民生、社会管理等岗位上,给予他们再学习、再提高的平台,用活“笔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