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体制外,潜规则、明规则,穷二代、富二代……眼下,不论互联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各种“新词”层出不穷。你是“富二代”,立刻有人联想到开宝马、爱炫富;你是“穷二代”,立刻有人联想到生活窘迫,对社会怨气大;你说央企不容易,会被冠以“五毛党”;你为外资说好话,会被称为“新买办”。媒体在报道时也会大量引用这些“标签”,譬如“蚁族也想成为体制内”、“穷二代,想当房奴不容易”等类似报道,时常见诸报端,强化了标签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贴标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应当避免 “标签化思维”,倡导理性、客观,不要以简单的价值判断代替基本的事实判断。
标签思维通常是“一刀切”、“先入为主”,面对问题预设立场,以标签去思考,阻碍理性探讨。例如发生医患纠纷,网络上往往一边倒地批评医生“收红包”、“缺少医德”等。但如果一个人的身份是“乡村医生”,不论其具体行为,又往往会赢得大量赞美之词。
缺少理性,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助长对立情绪。倡导大众理性思考,必要的前提是沟通顺畅、信息透明。某个社会事件引起关注,如果不能及时告知事件的来龙去脉,难免会引发各种不好的揣测,使公众依据当事人的身份标签进行推测。对公众容易贴标签的领域,如事业单位招聘、名校自主招生、拆迁等,要建立高度透明的机制,甚至全程公开,给理性以生长的土壤。
媒体在“泛标签化”方面往往扮演重要角色。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反映社会弊病非常重要,但是应立足于实事求是反映情况,不宜出于吸引眼球的考虑简单地贴标签。特别是一些案件的报道,法律部门还未判决,常常就有媒体依据当事人身份标签如“富人”、“城管”、“农民工”等下了定论。这样做会加剧社会对立,也不够客观,反映了一种浮躁的舆论生态。
与此同时,大量身份标签广泛流传,其所折射的社会问题也应引起管理者的重视。为什么穷人和富人一有纠纷,舆论常常不辨细节而一致声援穷的一方?不是不明白“弱者即正义”的局限,不是不知道具体事件具体分析的重要性,而是之前有不少案例支持了这种“站队”,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又助推了这种情绪。所以,亟须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处置机制,增强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理性的力量,才会自觉地去除泛标签化的思维,追求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