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蓝天下 待遇各不同
尽管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不同群体间、不同地区间的养老金制度设计却不尽相同,甚至相距甚远,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如群体间的不满、社会流动受阻等等。接受采访的专家们认为,在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我国养老金制度亟待完善。
问题一:养老待遇差距大
“同样工作了40年,在学校退休的老伴每月拿3000多元的养老金,我在企业退休就只有1600元,差这么多,我心理能平衡吗?”黑龙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刘金水抱怨说,能有现在的养老金待遇还是因为连续多年调高,否则差距会更大。
厦门建发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游兴泉告诉记者,前些年厦门团市委一位副书记根据组织安排到建发集团工作,后来在企业退休时发现待遇差距非常大,他才拿2500元左右的养老金,而跟他同一级别的干部,在机关退休时养老金为8000元左右。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高和荣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养老保险制度刚建立时,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养老金相差不大。但目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普遍是企业职工的2至3倍。
这种待遇的“剪刀差”不仅带来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而且也造成养老金“资金池”的巨大损失。目前我国有3000多万事业单位员工,800多万公务员,这部分人收入稳定,本应是有实力的养老保险缴费群体,却没有为“资金池”作贡献。
“我国现行养老保障体系是按社会地位、身份特征划分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的统筹办法、支付渠道、待遇标准都不一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身份越来越模糊,各群体间的流动加快,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非但没有适应这种变化,反而越来越强化计划经济时代的身份制,造成养老保险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保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