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声声,烟火纷纷。”这是3月23日记者在乌鲁木齐市各大公墓走访时看到的景象。今年清明,虽然相关部门大力倡导“文明祭祀,低碳清明”,但是采取鲜花、写信等绿色祭奠方式的市民仍不多,烧纸放炮的市民却不在少数,一个真正的低碳清明还尚需时日。(2013年03月26日《新疆日报》)
花团锦簇、草长莺飞,又一年清明时分即将到来。“清明”节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而被称为“清明”,是扫墓祭祀、缅怀追思、踏青游玩的传统民俗节日。清明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是春耕时节到来的一个重要标志。民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道出了清明时节农耕的重要意义。不过如今提到“清明”,民众大多联想到的是“祭祀扫墓”和“缅怀追思”。
如今清明节是我国群众悼念逝者、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生活的到来,我们也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呼吁低碳清明,低碳清明就是通过推广家庭追思、网上祭扫、社区公祭、集体公祭等现代祭扫方式,献上鲜花、植树、祝福,等健康环保的祭扫形式,表达对故人的缅怀,也抵制了封建迷信活动和祭扫陋习。更让文明安全、环保、和谐、文明的清明节祭祀新方式能在全国逐渐盛行。这一方面,也是积极引导人们移风易俗、弘扬传统美德,开展文明祭祀活动,另一方面这也的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那么为什么乌鲁木齐推广低碳清明还尚需时日?一些地方每年数以千计的人前往扫墓,整个公墓里硝烟弥漫,鞭炮声此起彼伏,整个墓区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留下了不安全隐患,更与文明新风格格不入。正如此,让低碳清明不能正确对待,更不能让低碳清明需要时节。
3月23日,在通往乌鲁木齐市东山公墓的路上,卖祭品的摊位一字排开,绵延一公里多长。奢侈“祭品”花样多,破坏了低碳风。 还未走进乌市逸安园骨灰公墓,远远就听到了鞭炮声。来到墓园内,记者看到墓区内残留着鞭炮和纸屑,更有甚者,一些市民把鞭炮挂在树上燃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到清明,“ 有些市民根本不顾墓园的规定,随意在园区燃放鞭炮焚烧纸。” 在东山公墓草坪葬区,情景更加糟糕。尽管旁边悬挂着“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横幅,但几名男女却全然不顾,径直走到草坪上,拿出一沓纸钱,直接在墓位前的草地上烧了起来,几分钟后,墓位前的一块草坪上留下了一堆灰烬,刚刚萌芽的小草也被烧得焦黄。这里鞭炮声中垃圾厚。
在乌鲁木齐,不仅鲜花换鞭炮、黄纸活动受到冷遇,乌市殡葬服务中心推出的另一“低碳祭祀”活动——“时空信箱”也响应者寥寥。据了解,今年清明期间,乌市殡葬服务中心在乌市公墓和逸安园骨灰公墓扫墓点现场设立了“时空信箱”,并向市民免费提供时空亲情明信片、笔和绿丝带。时空邮箱作为一种时尚、个性的纪念方式,可以将思念已故亲人的絮语写成“时空信笺”并投入“时空信箱”,与已故亲人诉说开心与快乐、烦恼和忧愁,同他们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收集到的“时空信笺”将由乌市殡葬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整理并编辑成册,作为亲情文化永久收藏。可是,乌市殡葬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从早上等到中午,时空信箱”“ 里才有两份“时空信笺”。
为什么?不为什么?传统的祭扫方式已经延续多年,旧的思想观念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要想改变还需要很长时间和多方努力。
要让低碳清明就在眼前,更应该打破传统的祭扫方式,呼唤文明的祭扫方式,诸如网上祭扫方式等,低碳清明才会不需时日,而就是社会的文明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