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所长开公车前往超市购物,城管驾驶执法车接送女儿上学……媒体近期不时曝光的公车私用现象,与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的要求相违,引发公众诟病。管住公车私用背后的权力,已成社会诉求和民意所向。(3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
既然是公车,顾名思义就应专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然而,领导干部违规配备“豪车”或“坐拥”专车用于婚丧喜庆、探亲访友、度假休闲、接送家属等非公务活动现象屡见不鲜,激起民众的反感情绪甚至对立情绪。这既败坏了公务人员的形象,影响了社会风气,更严重挫伤政府公信力,其危害性绝不可小视。
近年来,公车使用浪费严重,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在“三公经费”中占大头。据财政部统计,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占六成以上,是公务接待费的4倍。
事实上,公车“私有化”的背后实则是“特权思想”作祟。只有手中有权、官本位思想浓厚的人,才能调度公车为自己所用,成为自己的地位“显摆”。试想,开着公家的车、耗着公家的油、办着自家的事,违反了国家关于公车使用的规定,是一种权力滥用、权力自肥,更是变相的贪污腐败行为。
治理公车私用,年年禁止,但年年不止,根源就在于特权思维和权力未能受到有效约束。
由此,遏制公车私用现象,就要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通过建立刚性的制度来约束权力;要健全查处问责机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彻底“零容忍”,提升违规成本,使其从心理上不敢、不愿私用公车;要拓宽监督渠道,引入群众监督、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让公车私用无从遁形、广受监督。唯有如此,饱受诟病的公车私用歪风方能得到遏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