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后,胡吃海喝、酒桌拍板的歪风有所改观。在各级机关单位中,官员“白天围着饭桌转,晚上围着酒桌转”“上班约来约去,下班干来干去”之类的“庸懒奢”不良风气确实大为收敛。
然而,记者通过走访基层干部发现,要管住公款吃喝相对容易,但要根除长期形成的“酒桌办事”风气的积弊,绝非朝夕之功。很多干部的真实心态都是:“酒瘾”好戒,“心瘾”难除。
记者听到最多的说法就是通过喝酒吃饭拉近关系,交流感情,是古来有之的习俗。在“传统习惯”的框架下,吃请仿佛就是最正常不过的礼尚往来。很多干部似乎已经习惯了“酒桌办事”,不管是求人办事还是替人办事,都难以离开酒桌。
采访中一位县处级干部告诉记者,“酒桌办事”之所以难以禁绝,是因为这已成为一种隐蔽性很强的“潜规则”,而且非常有实效。“机关干部有几个是真正的贪杯好酒之徒?只能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通过推杯换盏拉近关系,揣度对方,进而提出在正规场合、意识清醒状态下不好说、不能说、不便说的诉求;很多时候酒到位也意味着关系到位,逞酒拍板,甚至突破规定,酒桌上的豪气很可能变为一鼓作气办成事。”
所谓“酒桌效率”也是“酒桌办事”成风的主要因素。一位厅级干部说,政府部门很多事情实际上就是协调的事,不少事情办与不办、快办慢办都没有明确的规则,酒就成为“润滑剂”,甲单位要请乙单位办事、配合,往往最“高效”的方式就是行政首长出面请对方首长或班子喝顿酒,大多数事在酒醒后就已办得,久而久之,“酒桌办事”实际上成为一种“暗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