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半月谈:官场的“酒桌办事”背后藏着多少“秘密”

2013年03月26日08:41   来源:半月谈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另一位基层干部也说,“酒桌办事”还具有模糊性特征,很多酒场实际上难以说清楚是“为公”还是“为私”,是为了与关联部门搞好关系还是为了个人联络感情,是“公务活动”还是“非公务活动”,而且酒桌上说的很多也是模糊话,遵循的也是模糊规则,“酒桌了无痕、过后不思量”,说过的话可以不承认、不提及、不兑现,但归根到底是为了拉起一个心照不宣的“小圈子”。

  实际上,“酒桌办事”之风,正是传统文化心态与市场经济的交换机制生成的怪胎,运用到官场和工作中来。这种运用越来越多,也导致请客送礼庸俗之风愈演愈烈,从干部群众到整个社会开始麻木,不少管事的人觉得公款吃喝正常,不当的权钱交易司空见惯。

  有干部就坦言,很多吃饭喝酒场合的“重头戏”实际上是酒桌外的送卡送礼。久而久之,有些管事的人也养成了“心瘾”,正常的事情也要卡一卡,看一看,办得越不利索,最后通过“酒桌办事”的概率也就越大,寻租也就越有空间。

  从现实生活中观察,“酒桌办事”背后蕴藏的诉求极其丰富和复杂:有的为了跑项目跑资金,有的为了投资“感情期货”,有的为了拉圈子,有的为了跑官要官,有的为了利益输送,有的为了变相权钱交易……而且这种风气还在蔓延,其强大的溢出效应已经开始弥漫全社会。

  从深层次看这种畸形的社会风气,与制度建设的漏洞密切相关,譬如当前各单位行政权力和各种资源调配权高度集中,百姓上学就医等方面的难题要解决,只能积极靠拢这些行政权力和资源掌握者,导致吃请之风日盛。

  而干部的心态极其复杂,一方面接待任务又忙又累,喝酒吃饭成了不少干部的精神负担,身体也受摧残,禁止公款吃喝实际上是减轻了负担;但是另一方面,“酒桌”的内涵过于丰富,包括干部选拔推荐,都习惯在酒桌上疏通,离开酒桌的干部们难免内心的焦虑和担忧。没有了酒桌的圈子,一些干部开始自危,担心被边缘化。

  “酒桌办事”成风的另一大因素是一些官员更拥有脱离监管考核的自由裁量权,许多事可办可不办,可以这样办也可以那样办,很多项目、资金可以给你也可以给他……才导致了酒瓶子都拖着印把子,要办事先上酒桌转一圈,而且出场喝酒还是给面子。长此以往,酒其实成了道具,成为权钱交易的“遮羞布”,实际上就是用以搞定某些人和某些事。

  记者认为,要彻底打破当前“酒桌办事”成风的局面,不仅要依靠刚性的约束和严厉的惩戒,严打各种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更要配套体制机制改革,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干部选拔用人制度更为科学透明,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用怡人清风压住熏天酒气。(记者 陆文军)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