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半月谈:官场的“酒桌办事”背后藏着多少“秘密”

2013年03月26日08:41   来源:半月谈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酒量成了求职“敲门砖”

  又到大学毕业季。这段时间,我们怀揣梦想走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前几天,同学们聚在一起谈到找工作的遭遇,不约而同都说到了“酒量”这个令人“郁闷”的“职务要求”。原来,许多同学应聘公关、外联等职位时遇到了这样的招聘公告:要求大学生有一定的酒量,不会喝酒的不要。

  “到底是招酒桶呢?还是招人才呢?”我们在百度搜索中输入“酒量”一词,显示“找到相关结果约23,700,000个”,前八条是这样的:“如何提高酒量、怎么练酒量、提高酒量、怎样练酒量、增加酒量、怎么锻炼酒量”。如此的搜索结果让人啼笑皆非。看来,酒量真的很重要。

  扭曲酒风下基层干部心态录

  “如果给你一个关键词描述一些党员干部的不良风气,你会想到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不少群众首先想到了“满脸通红”、“满口酒气”。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走访调研了解到,基层公务接待中较为流行的喝酒之风已经成为影响群众对党员干部印象的重要因素。

  其实,大部分干部也反对过度的公务应酬,但在扭曲的酒风之下,一些干部存在三个“不得不喝”:上级来检查,为撑面子不得不喝;下基层考察,为了“不驳”基层热情不得不喝;酒桌上人人都喝,怕成“另类”不得不喝。长期大吃大喝,循环往复,他们内心却承受着痛心浪费、愧对家庭、迷失价值的煎熬,迫切期待尽快扭转不良酒风。

  一年1500多顿饭,“两陪”干部深陷饮酒“怪圈”

  许多基层干部反映,有的时候上级领导来检查,或是掌握着重要资源、权力的部门来人,基层干部不得不“好酒好菜、笑脸相待”,就算身体再差,再不想喝,也得硬着头皮上。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跑很多酒场,全是上级来人,一把手不到场,似乎就不够尊重,最多的一天喝了10多场,苦不堪言。

  对于过度的公务宴请,一些“被”接待的领导干部也是不堪其扰。一些机关干部下基层,经常被“热情”接待,在饭桌上极力劝酒,不喝吧,担心被认为摆架子、不亲民;喝吧,往往不胜酒力,而且会影响工作。

  更多的是既要陪上级、又要被下级陪的“两陪”干部,在上下两个酒场之间奔波应付,身心俱疲。中部地区一位市长告诉半月谈记者,他一年有日程安排记录的超过1500多顿饭,平均1天四五顿,安排不过来的,连早餐都用来陪吃,晚上还要吃夜宵,基本上没在家吃过饭,牵扯太多精力,实在吃不消。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基层干部一直在“不想喝——硬着头皮喝——喝多——后悔——发誓不喝——下次还得喝”的怪圈中循环往复。从内心讲,他们也不愿意长期这样喝酒,但是在不良酒风的裹挟下,不得不如此。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