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下午,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广东代表团在驻地召开首次全体会议。会场不摆鲜花,不设背景板,只悬挂一条横幅,会议桌上连代表的发言稿也没有印制和摆放……会场布置简化朴素的同时,会议组织者还打破惯例,改变了以往让部委领导、省领导集中坐在一起的做法。一些细心的老代表发现:今年会风不一样了,最大的变化是,部委领导和省领导与基层代表、农民工代表一起坐在“主席台”上。(据3月4日南方日报)
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委员近距离地与领导同志接触、真实表达自己参政议政的意见和想法,使草根声音直通高层,是“两会”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会风转变的直接体现。像广东代表团这样,除了坚决贯彻落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和全国人大会议改进会风的15项具体措施以外,大胆尝试,打破惯例,让领导与基层代表同坐“主席台”,为全国“两会”再添新风。
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平等的。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委员,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农民工等基层草根代表委员,都承担着履职咨政的职责,在人格上以及作用发挥上,是完全平等的。既然如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领导坐“主席台”,其他代表委员必须坐在台下的说法。但是,长期以来,领导就该高人一等,就该坐在“主席台”上,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惯例。这样做,其实是在默认官民之间的不平等,是在漠视基层代表委员的作用,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一些干部头脑中固有的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思想。因此,广东代表团创新的这种会议新风体现了平等,也体现大会对基层代表的重视,是对陈规陋习的一种革新,必将引领新的“议政风尚”。
全国“两会”,是民意最集中的盛会,特别需要来自最基层的声音。今年全国“两会”上“草根”代表委员比例的增加以及领导干部比例的下降,已经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基层声音的高度关切。在全国“两会”这样高规格的会议上,领导干部与基层代表同坐“主席台”,一方面体现了官民平等,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领导干部更多、更直接地融入到基层代表中,通过与基层代表近距离、面对面、肩并肩地交流,有利于听到真实的声音,使得形成的提案、议案、建议等能够更接地气,更能代表群众的意愿。同时,领导人与“草根”们坐在一起,没有了官大民小、官尊民卑的等级观念,可以让基层代表更舒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正如广东代表团基层代表叶国先所言,“与省领导一起坐,虽然有点‘压力’,但也让我有了大胆发言、积极讨论的动力”。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代表委员唯唯诺诺、不敢直言或人云亦云。领导与基层代表同坐“主席台”,其实也就没有了“主席台”,大家都成了议政的“主人”,在如此平等民主的氛围中,直面问题,积极履职,助力“中国梦”,也就成了大家共同的职责和心声。
全国“两会”之所以会广受关注,因为将会出台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策措施。这是民主政治的力量,这更是民意民生的期盼。代表委员齐聚一堂,议国是、定国策,可以有“尖锐的批评”,也可以有“激烈的争论”,因为大家的目的,都是在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正是在这种“议”甚至是“吵”中,我们看到民主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江湖之远”还是“庙堂之高”,广泛的交流、对话,带来有序的政治参与,努力保证政策得以集众志,决定得以重民意,意见得以被倾听,中国的民主政治由此不断前行,成为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依傍。而要达到如此,在“两会”期间或“两会”之外,让更多的领导干部与“草根”群众同坐“主席台”、同坐一条板凳,同呼吸、共命运,当是民主政治的进步和亲民作风的体现。
当然,领导与基层代表同坐“主席台”,只是“两会”新风的一个缩影,是民主进步一个新的开端。我们希望类似的受基层群众欢迎的新风正气越来越浓,并深入到干部群众的心坎上、行动中,期盼中国的未来越来越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