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4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就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短论文章《心无百姓莫为‘官’》。文章指出,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
然而,日前有媒体派出记者赴多个省份暗访,实地调查与县领导见面难度,却屡屡遭遇办公室不挂公牌或被拒门外等情形。一些网友感叹,“见个县官这么难”。郡县治,天下安。在现行体制中,“县官”是党和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位置,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城乡基层的重要职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离不开他们。毫无疑问,每一位“县官”都是“大忙人”。从这个角度上而言,“县官难见”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县官难见”是不正常的。“县官”固然“很忙”,但无论多忙,也不至于“众里寻他千百度,总是见不着踪影”吧。从某种意义上说,“县官难见”恰恰应了那句“自古衙门深似海”的古话,是一种典型的官僚作风、衙门习气,也是门难进、官难见、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官场沉疴痼疾的具体表现。长此以往必将疏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隔断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远离了党委政府这个“主心骨”,党委政府的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也必定有所折扣。
早在2006年,温家宝总理就讲过一句话,“中南海的大门是面向广大群众的”。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更是在勤政、亲民上率先垂范,于2012年12月制定出台并带头实施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都制定出台了有关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和实施办法,时时处处体现着简朴、务实、亲民的为政新风。
走进新时代,开局新气象。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逐步向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方向迈进的轨道上,“县官难见”现象当休矣!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心无百姓莫为“官”。唯有胸怀大爱、情系百姓,方能凝聚力量、开创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