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确认,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顺利实现了“两升一降”的目标。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401名,占代表总数的13.42%,比十一届提高了5.18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工代表数量大幅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10名,占代表总数的20.42%,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党政领导干部代表1042名,占代表总数的34.88%,降低了6.93个百分点。 (据新华社)
人大代表“两升一降”,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是保证和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直接体现之一,有利于扩大人大代表的覆盖面,调动基层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促进国家的决策部署更加切合实际,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利益和愿望。
把更多的发言权留给基层的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使得会议议题更了解基层、更关注基层;政策方针将更有利于基层、有利于操作;更加及时解决基层的问题和矛盾。
把群众当亲人,首先就要聆听“亲人”的声音。当今社会是多层诉求的社会。有些声音“说了也是白说”,有些声音“听了也是白听”,以致“声音”渐渐微小、在喧哗中下沉难以浮出水面。无效的表达,不是没有表达,更不是不愿表达。“说上话”是草根诉求的政治权利。沉没声音的背后就是未能满足的诉求,就是被压抑的积怨。积怨太久,就会在“沉默中爆发”,正视和聆听这些声音,让“沉没”发出声音,让弱者哭出声音,人大责无旁贷。
把群众当亲人,其次就是要打捞“亲人”的声音。那些为网络关注,被社会聚焦的热点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沉没并淤塞于海面下的巨大坚冰才是维稳“触礁”的“核心层”。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片区代言的作用,要将“人大代表为片区”作为一种纪律要求,用“想不想”、“敢不敢”、“会不会”面对面去考核人大代表的德性、作风和能力,让人大代表与群众在面对面之中最终“心贴心”、“心连心”。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就是“权力尊重权利”的最好解读。权力尊重权利最重要的是把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能够交给“群众议,群众办”的尽可能交给群众。创新思维,引导群众自己主宰,实现“为民作主”向“请民作主”的根本转变,达到尊重民愿、彰显民意,调动主体的最强效果。
始终把群众路线贯穿在人大工作全过程是一种政治理想和政治号召,更是职责、纪律和要求。人大工作“地气”十足,时刻守望百姓幸福,牵挂群众冷暖。归根到底,人民满意是地方人大情感的依附,精神的归宿,前行的动力。(名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