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经济日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时不我待

2013年02月20日08:43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的这一重要精神和有关部署,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要求必须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缓中企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的贡献率比资本形成高1.4个百分点,结构调整有新进展。但这只是一面。另一面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随着经济环境的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显紧迫。

这种紧迫首先来自于国内经济环境“一增一减”两大变化。

一增是劳动力、资源两大传统红利减弱带来的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统计表明,10多年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4倍,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在我国,还存在大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亟待调整,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亟待升级。如近期钢铁业产能过剩不断加剧,已导致全行业处于净亏损状态,吨钢利润不及一公斤猪肉。另一核心要素土地成本也出现飙升。据测算,2012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为3129元/平方米,是2005年末的2.4倍,其中商业服务、住宅、工业地价分别比2005年上涨183%、275%、36%。

一减是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带来的投资空间减少。上世纪80年代面对的是大量历史欠债,比如道路短缺、电力短缺、通讯短缺等,投资空间较大。这些年随着我国在这方面投入的增加,短缺局面已经扭转,甚至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已大大超前。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的简单投资思路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即便是新能源产业,也存在因盲目扩张而举步维艰的状况。光伏产业和LED产业去年都走了“麦城”,很多相关中小企业相继停产甚至濒于破产。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在现有发展方式下,靠劳动力、资源投入实现增长的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了。

这种紧迫还来自于世界经济颓势的倒逼机制。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出现了大的变化,全球需求萎缩将成常态,这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明显倒逼机制。研究数据表明,2012年以前的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速超过20%,今后几年如继续坚持低端制造,恐怕连实现10%以上的增长也相当艰难。根据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仅6.2%,增速同比下降16.2%。这警示我们,过分依靠外需、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日子已难以为继,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务之急。

(责编:杨丽娜(实习)、谢磊)


相关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