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经济日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时不我待

2013年02月20日08:43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二、把握立足点和着力点,主动转出新天地

过去黑烟缭绕的京西钢城石景山,如今正呈现新的面貌,而这新面貌的“点睛之笔”则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弥补了首钢迁走后60%税收的空白,而且实现了新的增长。这说明,只要转得对、转得好,就能转出新天地。

怎样才能转得对、转得好?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条,一条是站稳立足点,即“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一条是把握着力点,即“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另一条是搞活关键点,即“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互动”。

这些要求,是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展开和深化,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必须贯彻落实到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当前需要把握好这样几点:

一是把握好扩内需这一基点。2012年入冬以来,商家频频“造节”成功,“双11”当日仅淘宝公司一家销量就达192亿元,是上年同期的3倍多。这不仅彰显了我国巨大的内需潜力,也让人们认识到只要措施得当,我们完全能将这一潜力转化为动力。现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近5500美元,保健消费、旅游消费和通信消费等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未来几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还将释放出60余万亿元的购买力。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需顺势而为把这些潜力尽量挖掘出来。未来几年也是城镇化带动力加快释放期。按以往经验,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会增加10多万元,消费需求也会随之增加,这是个大数字。怎么让这些理论上的数字变得活生生,值得下功夫。还要看到,我国民生投资缺口还很大。与世界平均水平为8.5%的情况相比,201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5%,差距明显。将投资方向转向民生,不仅能拉内需、稳增长,而且能扩消费、惠民生、利长远,利莫大焉。

二是在“新”“旧”产业上做文章。只有落后的生产方式,没有落后的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要将传统产业这个“旧”产业抛弃掉,而是要通过强化需求导向、加强技术改造进一步增强传统产业的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经济转型中必抓的重中之重。眼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脚步的临近,一些新兴产业发展已展现出诱人前景。比如,云计算市场正在迅猛增长。据国际资深市场研究机构测算,2012年到2016年间,公共云服务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6%以上,是当下IT行业整体增速的5倍左右。又如,随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技术以及生物农业技术等不断取得新突破,生物产业已从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向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领域拓展,以30%左右的年增长率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门类,渐显跨越式发展的迹象。我国在这些方面应加强统筹、加大投入。有条件的地方尤其是科技资源积聚、产业基础较好的地方,更要先行一步。

三是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经济转型,外需这条腿要上新台阶。这个新台阶未必体现在“量”上的新增长,但一定意味着“质”上有新突破,实现从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化,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的跨越。还要看到,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也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内容之一。目前,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数量占全球3/4,人口占4/5,是值得重视的潜力所在。

(责编:杨丽娜(实习)、谢磊)


相关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