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1日上午来到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西里二区看望群众,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温家宝说,政府工作的好坏都凝聚在民生当中。这些年我为人民群众做了一些好事,办了一些实事,但不足以报答人民群众对我的培养和恩情。我虽然尽力了,但时时自责,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和宽恕。(2013年2月4日人民日报)
听取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是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召开之前的惯例。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这也是不断改进政府工作的需要。作为本届政府最后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承载着历史的重托与人民群众对未来的期盼,因此,意义更加重大。温家宝总理在回顾自己这些年的执政经历时,非常谦卑,总觉得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好,心里感到愧疚,时时自责,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和宽恕。这充分展现出温家宝总理敢于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坦诚形象和一个大国总理坦荡豁达的政治胸怀,同时也留给我们诸多启示。
“时时自责”才能时刻清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挑战,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应该说,温家宝担任国家总理的这十年,国家改革和发展各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这是中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群众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对此,温总理深感愧疚,“时时自责”,既是在提醒自己要始终履职为民、鞠躬尽瘁,同时也是在告诫各级各地党委政府要保持清醒头脑,必须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不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自我陶醉,不在困难和问题面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未来的中国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全党全国人民都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时时自责,并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才能让人们看到未来的希望。
“时时自责”才会善始善终。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求我们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推动发展、服务人民的进程中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自始自终、善始善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始终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温家宝说,这些年我为人民群众做了一些好事,办了一些实事,但不足以报答人民群众对我的培养和恩情。因此他“时时自责”,表达了他善始善终的心愿。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也要像温总理一样“时时自责”,鞭笞自己绝不能有偏颇理解与临时观念,要将各项工作特别是民生工作牢牢记在心里、抓在手上、践在行中,并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接着一茬抓,善始善终,永不放弃,将履职为民进行到底。
“时时自责”才须责任担当。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恪尽职守、履职为民,勇于担责、敢于负责。温总理说,对于政府工作的缺点,我应该负责。我虽然尽力了,但总觉得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好,心里感到愧疚,时时自责,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和宽恕。这是一个即将卸任的大国总理勤勉自律的内心独白,更是一种责任担当,没有半点推卸责任的意思,同时也是对未来政府领导人的一种责任传递,勉励后来者要一任接一任,将办得好的事情继续做好,没办完的继续努力,需要改进的切实加以改进。相比之下,有些党员干部面对困难和问题以及工作的缺点和不足,不是勇于担责,而是绕道走甚至粉饰太平,很令人失望。
“时时自责”才要改善民生。政府工作的好坏都凝聚在民生当中。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民生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有了一点成绩就可以居功自傲的资本,必须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记挂心上,必须有寝食难安、“时时自责”的精神状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大家的意见要反映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温总理感到“时时自责”,充分表达了他时刻牵挂民生、始终关心群众疾苦的民生情怀、民本情结。当然,改善民生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必须落实在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以及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中,用实惠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幸福,用行动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
知不足而后进。“时时自责”,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力量的积蓄和经验的积累。“时时自责”,是一种不断超越的精神状态。全党全国人民在这种“时时自责”的精神感召下,必将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创造新的辉煌,实现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