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評論員觀察:公車改革,以公心樹公信

詹  勇

2014年07月18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公車改革,最難改的是“官念”。回歸“公車姓公、隻能公用”的常識,需有狠抓落實的決心、制度創新的智慧、穩妥推進的理性、扎實工作的細心

 

  公車改革大幕已啟!聽一聽社會各界的反饋和點贊——“改革開放以來最大力度的公車改革”“終於要破局了”“敢啃硬骨頭”,就可以知道,這項改革是何等地順應人心,又是何等地牽動社會關注。

  “車輪上的問題”由來已久,積弊日深。在不少地方,超標配車,“屁股底下一棟樓”﹔濫配公車,“科長股長屁股后面都‘冒煙’”﹔公車私用,有“公用佔1/3,領導私用佔1/3,司機私用佔1/3”的用車“三三制”。凡此種種,群眾意見很大。

  誤在一私字,困在一利字。“車輪上的鋪張”也好,“車輪上的腐敗”也罷,固然有制度漏洞、監管缺失等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存在著既得利益和私心雜念,分不清公私界限,把“出有車”當成一種福利待遇,走不出“大小是個官,要坐四個圈”的誤區。公車改革,最難改的是“官念”。反觀近年來一些地方的車改試點,其得失成敗,說到底,也在於能否處理好公私關系。有的地方車改,打著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小九九”,制度設計再精細,管理手段再新穎,也難免發生異化,導致“補貼一分不少,公車一輛不減”的困局。

  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公車,亦當作如是觀。從全面推進的公務用車制度改革來看,“公字當頭”是其鮮明特色。從首次明確公車改革時間表,到首次確定各級干部公務交通補貼標准﹔從各級黨政機關取消一般公務用車,到保留必要的機要通信、應急等車輛﹔從創新提供方式、有效保障公務出行,到明確公務交通補貼不是福利,一系列舉措可謂力度空前、操作性強。既有總體目標,又有具體措施,既破除私利,又不廢公事,既敢於向自我“開刀”,又重視建章立制管長遠,其決心與勇氣、謀劃與部署,都是為了回歸“公車姓公、隻能公用”的常識。

  據介紹,這次公車改革將涉及近5000多輛中央國家機關本級公車。另據學者測算,涉及一般公務用車達80萬輛。從各個部門到各級干部再到司勤人員,公車改革這塊硬骨頭,“硬”就硬在涉及各種利益關系,必然會觸動一些人的奶酪,難免面臨這樣那樣的阻力,也會在改革過程中不斷出現新情況、新問題。補貼標准已經明確,如何對接千差萬別的地方實際而落地?新舊制度如何順暢銜接,杜絕“既拿錢又坐車”現象?面對大量司勤人員,怎樣保障其合法權益妥善安置?取消后的公車,如何防止甩賣賤賣……

  改革之路無坦途。做好公車改革這篇大文章,現在已經有了科學完善的頂層設計,接下來,需要狠抓落實的決心、制度創新的智慧、穩妥推進的理性、扎實工作的細心。隻有這樣,才能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找到深化改革的最大公約數,使公車改革既能改成,更能改好。

  “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回首公車改革的歷程,如果從1994年《關於黨政機關汽車配備和使用管理的規定》出台算起,從中央到地方,已經“摸著石頭”探索了20個年頭。蓄之愈久,其發必烈,現在,公車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各方面的條件已經具備,社會公眾翹首以待,正可謂勢在必行、功在必成。行動是最雄辯的証明,事實是最有力的說服,中央國家機關率先推進車改,各地各部門扎實推進,一級做給一級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本身就是最好的“改革名片”,就能樹立萬眾歸心的改革信用。對社會而言,多一些耐心,對改革者多一點理解和支持,匯聚各方力量,就一定能讓改革的車輪滾滾向前,在闖關奪隘中駛向目的地。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18日 05 版)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