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新論:社會發展呼喚交往文明

路憲民

2014年04月29日07: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交往文明應該成為全社會增進善意、提升人際溫度的源泉。在社會成員之間高度依賴合作的現代社會,這應該成為文明的標尺。

  社會發展是一個通過人的交往合作、實現持續進步的過程。表現在人們的日常交往領域,由公共生活領域擴張帶來的交往范圍拓展,必然會產生社會摩擦乃至社會風險。比如,一言不合,乘客就在飛機上大打出手﹔攔下拒交停車費的私家車,保安竟被車主圍毆﹔一個未經証實的謠言,就能引發人群的恐慌和騷亂……各種不文明不理性的社會現象,讓人們不禁追問:在人與人之間聯系日益增強、社會總體相關程度空前提高的現代社會,該如何塑造我們的交往文明?

  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文明現象,一定程度上是由社會的陌生人化造成的。現代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公共生活領域擴張的過程,處於高速發展時期的當代中國,更是以歷史濃縮的形式,將各種群體納入共同的社會空間,由此使得社會關系處於十分敏感的狀態,極易誘發矛盾沖突。這在網絡社會體現得更為明顯,從一語不合就惡言相向,到動輒對無辜者展開人肉搜索,再到“秦火火”等人的造謠誹謗、尋舋滋事,雖然發生的空間不同,但都指向交往文明問題。這些行為不僅不符合社會交往的禮儀規范,而且突破了法律和道德底線。通過交往文明化解社會戾氣,已經成為構建良性社會秩序的必然選擇。

  交往文明首先意味著用對話取代對抗。這要求每個人都要學著使用話語而非拳頭展開互動,用文明說服別人,而不是將社會領域變成爭斗場所。這是文明社會的底線要求,是人群文化屬性的反映。歸根結底,人不是以生物屬性而是以文化屬性登上社會舞台的,要自覺將行為納入社會文化的軌道,而不是任由性情驅使,依本能和情緒恣意妄為。

  交往文明還意味著社會成員共同遵守以禮儀為核心的公共交往規范。禮儀既是社會交往的規則和技巧,也是做人的道理和原則,行合禮之事,做明禮之人。現代人尤其要明了,禮儀不是古代社會的繁文縟節,而是開啟人與人之間的心靈通道、化解因誤會導致沖突的手段。比如,在擁擠的公交車裡,橫沖直撞的人總會引來白眼甚至同樣粗魯的回應,而一句“抱歉,借過”往往會帶來充滿善意的側身。因此,尊重所有人的交往文明既是一種個體修養,也有助於培育優雅得體的社會風氣。

  進而言之,交往文明應該成為全社會增進善意、提升人際溫度的源泉。在社會成員之間高度依賴合作的現代社會,這應該成為文明的標尺。現代社會中形形色色的關聯,都是通過交往實現的,它不僅需要人們的積極參與,更通過這個過程促進人們自身的文明化和現代化。快速轉型的當代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各種身份的群體帶入一個無所不包的公共生活領域,這固然意味著利益的差異和沖突,另一方面也是社會重組的過程:人們在不斷的調整和學習中,逐漸統一在“文明”的內涵之下,通過文明交往的過程,社會及其成員逐漸產生文化歸屬和文化自覺。

  從送奶工早上送來一杯牛奶,到上班路上乘坐公共交通,再到網上和陌生人的互動,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和陌生人的聯系﹔從物質需要到精神娛樂,再到安全感、幸福感的獲得,每一方面需求的滿足都借助於他人實現。交往文明不僅僅源於個體和群體之間的特殊利益需要,也是促進現代社會整合的必備手段。這要求我們在對社會深刻洞察的基礎上,通過交往文明化解社會沖突,實現社會和諧與有序。

  (作者為西北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29日 05 版)

(責編:楊麗娜、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